不會有人相信村莊是水做的,人們眼中的村莊始終是保守和落後,甚至汙濁逼人,人們看不到重壓下的村莊心靈深處藏著的從容、淡定和堅韌,流水一般洗盡鉛華,湖一般寬厚包容。
水做的村莊始終保持著流動向善的品質,有著一種不被災難征服和不被幻想迷惑的堅韌,這種堅韌具有與生俱來的文化底蘊,是曆朝曆代文人騷客們筆下推崇的形象。西風東漸,當工業文明敲開國門的時候,村莊文化被不加分析地批得體無完膚,似乎村莊是一切落後的總和,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使原本寧靜的村莊心靈受到汙染。
在許多人看來,村莊要麼是沒有文化,要麼就是落後文化,究其實並非如此。盡管村莊文化不能代表文明發展的方向,但是村莊文化卻是漫長的事農活動留下的精神遺產,它帶著厚重的人文色彩,具有豐富的文化感情。村莊文化並非是看不到的東西,恰恰相反,村莊文化是最樸素的物象,風俗、習慣、圖騰、偏好甚至飲食都可以是村莊文化的元素,比如一種風俗經過漫長的認知、融合和提煉,便成為村莊人們自覺的集體行為,這就是文化和文化力。
文化力有著基因一般百折不撓的堅韌,所有的元素固定在它的圖譜上遺傳。如果說村莊是沿著某些規律傳承和延續的,那麼我不妨把這些規律稱為村莊基因,而這個基因就是數千年積澱深厚的村莊文化和文化傳統。我在村莊基因圖譜上檢索到“勤儉、知足、包容、感恩、忍耐、堅韌”12個字,我品讀這12個字感覺它賦予村莊個性,具有村莊最優秀的品質,是村莊文化最本質的東西,它集中反映了村莊裏的人們樸實的人品和事農的本分,以及對於幸福感的認知和一往無前的信心。這12個字在村莊延續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帶著無比光鮮的文化色彩開創了村莊繁衍的紀元。
村莊文化傳統是村莊延續的動力,是村莊人們對於生和死的態度,是麵對災難時的從容和淡定,是麵對創傷時的擔當和堅韌。它有如基因遺傳在村莊人們的身體裏,幾千年都沒有改變,就像方言帶著母體的溫馨,讓人繾綣悱惻難以忘懷。家庭修複力表現出來的神奇偉力在民族繁衍紀元彌足珍貴,它把多少家庭從崩潰中拉回來,而我們的民族也因為一個個家庭的修複而強大。如果中華民族失去了這種堅韌的修複力,那麼災難深重的民族還能夠堅挺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我生命的視線似乎從未離開過村莊,村莊讓我深刻地感知到這種基因的存在。
那是10年前發生的一個故事。南源村一個很平常的家庭,一對夫妻連著養了三個女兒之後終於如願生下了一個兒子。兒子很會讀書,16歲生日剛過就接到了一所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給家庭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不言而喻。按照鄉下的慣例是要大辦酒宴的,鄉裏自然是要派人前去賀喜。因為這個學生考了一本,錄的又是名牌大學,所以我決定親自去道賀。我記得這一天的酒宴十分熱鬧,主人還請了鄉下的嗩呐班子,把喜慶的氣氛搞得十分濃厚。可是沒過幾天就聽到壞消息,說是這個考生騎摩托車摔死了。我心裏十分沉重,心想這個事對於這個家庭無疑是晴天霹靂,他們能撐住嗎?
那一年剛剛過去,次年春季計劃生育月活動就聽計生辦的同誌講,那對夫妻又懷上了,說是要對其實施人工流產。我想,這時候的夫妻倆都已經是40多歲的人了,況且女人過去已經做了結紮手術,這才過去大半年就懷上了,有這種可能嗎?如果真要懷上了,這時候對其實施絕育手術是不是太殘忍了?幾天之後,計生辦的人再上他們家的門,夫妻倆已經走了,家裏交給了二女兒照管。沒多久我便調離了這個鄉,到另一個鎮任書記去了,有關那家人的情況全然不知,卻沒有想到在我離開鄉鎮之後,再去這個鄉的時候很偶然地就碰到了那個男人。他見到我很熱情,告訴我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居然又生了一個兒子,現在兒子已經九歲了,正讀三年級。見他神清氣爽,想必這個家庭的創傷已經修複了,我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我想如果當年不是我稍作遲疑,而是迅速地就對他們下手了,那麼這個家庭又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