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覺醒的村莊意識(2 / 3)

毫無疑問,南街是一種村莊發展的範式,但是南街是不可複製的。作為曾經的村莊,南街已經成功地轉身為“工莊”,之所以仍然是莊,是因為莊裏的人們仍然保持著農民身份,隸屬關係仍然保持著過去村莊的建製,隻是規模擴大了。而事實上南街已經沒有了傳統村莊的形態,它實現了由傳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成功跨越。與之相比較,小崗的村莊意識似乎更有爆發力,它居然撬動了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而南街重新折回集體化的道路。南街的精英們為什麼可以撬動村莊意識,是因為他們懂得平均主義並非就是村莊的原罪,當土地的極限效益顯露出來之後,還有什麼可以折騰?南街的精英們最早覺悟,他們知道村莊需要工業,而當工業意識在村莊還沒有覺醒的時候,他們缺乏的不僅是內力,而且在發展的先機上已經明顯落後於名村華西和劉莊,所以,過去人們熟悉的意識形態又堂皇地登上了南街的舞台。當然,這隻是我的臆斷,南街精英們當初的真實想法誰也無法得知。

南街不是也不可能是村莊的最後形態。南街實現了由農耕村莊向工業村莊的跨越,這個跨越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難以想象的。在中國農村,能夠完成這個跨越的村莊畢竟鳳毛麟角。以現在的形勢看,隻要農村的土地還會向城市移動,那麼完成這個跨越幾乎不會再有可能。南街工業村莊不是最後的孤本,也是加在華西等少數幾個名村中的同一範式。隻要村莊的使命沒有完成,村莊的形態就隻能圍繞著土地,改變的是村莊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對於土地的組織方式,這一點已經被許多工業化國家農村改造的實踐所證明。我在台灣考察的時候,注意到台灣的農村仍然保持著傳統農耕的特征。誰都知道台灣地區是我國最早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地區,這又說明了什麼呢?不是所有的傳統都落後,而是農業本身決定了村莊的形態。況且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用於耕種的土地除了幾個大平原,很多都在丘陵和山區。江西、湖南都是糧倉,但江西、湖南大都是丘陵山區,國情決定了誰也不能把江西、湖南的土地都退耕。

南街意識形態是一個虛擬的不真實的村莊幌子。正如我前麵分析過的,一個村莊不可能架構自己的意識形態,不管村莊的組織結構、分配方式如何,就其社會形態仍然還是一個村莊。南街的村莊意識是真實的,以王宏斌為首的南街精英撬動了南街意識,這就是要想富,就必須團結起來,把村莊資源最大化,創造最佳效益。有了這個村莊意識,才有了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凝聚起來的傻瓜精神。當南街的村莊意識真正覺醒之後,土地回歸集體已經是遲早的事,而集體一旦掌控土地,就有了進軍工業的資本,這不僅是南街工廠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南街獲得外商和銀行支持的資本。對於村莊而言,集體化無疑是聚集資本的最佳形式,村莊集體化在工業化初創階段顯示的神奇偉力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