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我在離開鄉鎮之後,一直做著一件對我來說並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我沒有顯赫的學曆,更沒有顯赫的身份,我不過是一個最基層的操作者,要想在學術層麵剖析我在鄉鎮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無奈,何其難矣。但是,我仍然堅持著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想,真理永遠掌握在群眾手中,任何的行政結果不管以什麼樣的理論作為支撐,如果得不到群眾的真心擁護,就不會是成熟的理論。所以,我壯著膽子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我試圖從村莊開始,然後以村莊收尾,主要的思考都記錄在我的《突圍中的農村》一書中。盡管這本書還十分毛糙,但是我把我的心交給了國家交給了農民。
中國的農村不美,甚至非常糟糕。整村幾年,村莊的麵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所以,就有村莊完美主義,就有村莊完美主義思潮泛濫神州大地。在村莊完美主義者看來,完美就是沒有,追求完美就是消滅村莊。他們試圖消滅村莊,逐步減少農民,最後消滅農民,實現村莊城市化、農民居民化。村莊完美主義就是這麼個玩意兒。老實說,我從心底裏不屑於這種偽學術。因為,我在實踐中領悟到村莊消滅不了,村莊也不能消滅。誠然,農民有可憐和可惡的兩麵,農民需要改造,而幹部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就不需要改造?改造農民要從居住環境開始,從生活習慣入手,這是我對於村莊最基本的思考。
我不是村莊完美主義者,我相信村莊可以被改造,甚至於村莊治理結構。我反對“滅村”,懂得中國國情的人,隻要從浮躁的情緒中稍微做一些冷靜的思考,就會得出同樣的結論。不曾想,2010年以來“滅村”運動已經成為時代洪流。根據相關報道,全國20多個省市正在“圍剿”村莊,“田園牧歌”這個詩化的傳統語境正從這些地方的土地上消失,打著赤腳坐在自家院子裏吃飯的農民,正以忐忑的心迎接著“上樓”的盛典,誰也不知道當盛典的帷幕拉開之後,離開村莊的人們將會麵臨怎樣的命運。這一年裏,當我讀著許多村莊城市化、農民居民化的文章或新聞報道或煸情理論,心中生不出些許激動,反倒多出來一些莫名的惆悵和不安,我決意要為樹立村莊進言。
中國的城市多,但可以數,包括縣城在內,稍作統計就會有一個結果。中國13億人口,有9億農業人口分布在數不清的村落裏,盡管村莊裏很多的人口都進了城市,但是那些都是村莊的精華,是對於城市有著貢獻的人們。如果把所有居住在村莊的人們全部趕進城市或者安排在城市的周圍,不知道中國的城市會變成怎樣的模樣?
村莊承載著大量的人口,這是中國的國情。村莊在一個人口大國中的作用,豈可以僅僅用金錢來衡量?而村莊完美主義則是對村莊承載農村的顛覆。聽起來似乎很美好,讓農村人過上城市人的生活,這可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最簡單便捷的途徑,如果可行,的確是數億農民的福祉。不幸的是,這是一條充滿誘惑、最終回頭都難的死路。因為村莊的任務不僅要承載人口,更為重要的是,村莊還負有保有國家耕地,為自己也為城市提供食物的使命。如果村莊被消滅,那麼,坐著班車去種田的農民是否還能保持對土地的眷顧?且不說種田的成本是否能夠被農民接受,就說以種田作為生存技能的農民,在進城之後,是否還能夠把這種生存技能繼續傳承?往這個方向去想,簡直可怕極了。如果有一天中國的農民都不能在土地裏刨食了,那麼,國家情何以堪?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土地可以交給少數人規模經營,但我要告訴你,中國的地理卻不能為全麵規模化耕作提供條件。也許少數幾個大的平原可以,但是在廣大的山區、丘陵地區如何進行?而這些耕地都荒蕪之後,中國的糧食還能安全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村莊完美主義顛覆的可能還不隻是村莊,而是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大國。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以中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18.24億畝耕地每年生產5億噸糧食,這5億噸糧食被9億農民自己消耗掉了一部分,剩下的,除了供給城市和用於國家儲備,則被轉化成別的食物。從生產的區域來看,幾個大的平原是糧食主產區,生產的糧食占了五成以上,但是,南方廣大的丘陵、山區也是人口稠密區域,這些地方的耕作條件不如北方,農民在這些區域不僅生產出養活自己的糧食,而且還向國家提供數量可觀的商品糧,這是多麼的不易。如果放棄這些土地,中國還能每年保有5億噸糧食嗎?如果不能,可能就會有危險,因為中國出口糧食的量與進口糧食的量基本持平,隨著人口的增加,假若碰上大麵積自然災害,就一定會出現大的恐慌,甚至會由於食物供給不足,動搖國家經濟的基本麵。
村莊完美主義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卻充滿幻夢般的理想色彩。我在國內一本較為權威的刊物上,看到有專家撰文說,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能夠保有6億畝耕地足矣。從理論上計算,畝畝都是噸糧田,那麼中國每年的糧食產量亦可達到6億噸。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中國哪一年少了澇災旱災?隻是誰也不知道受災的是東南西北哪一個區域,嚴重的時候,自然災害幾乎遍及全國,這樣的年份在我們的記憶中並不是鮮見。如果按照專家的設想把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安排在幾個大的平原上,如果華北、東北等幾大平原同時受災,那麼我們將如何麵對?專家還說,中國的糧食年生產能力保持在3億噸的水平就安全了,我不知道這樣的結論依據何在?以人口對於糧食的直接消耗量計算,也許足矣,但是,不要忘了一個事實,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已經持續多年保持了5億噸的水平,就這樣的能力也沒見糧食有多少剩餘。我們的很多食品都是糧食的高端產品,而畜禽產品都是糧食轉化的結果。在工業化城市化侵吞農業用地十分嚴重的當口,一些書齋學者提出這樣的一些理論,不知用意何在?這種理論無疑給城市化運動以強大的理論支持,但是從國家高度,豈容絲毫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