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教師還設計了三個智力遊戲:①打撈沉船。用兩桶水,裏麵放進鐵片做的小船,給每個學生一根棍、一截繩、一塊磁鐵。讓他們利用這些材料打撈沉船,看誰能先打撈上來。②鐵砂搬家。給每組兩袋鐵砂、幾塊磁鐵,讓他們把鐵砂從桌麵上搬運到盒子裏,看哪組搬運得快。③走迷宮。在兩塊紙板上分別畫好迷宮,每塊紙板上放一個帶磁鐵的舞蹈小人,讓學生用磁鐵在板下吸引板上的小人走迷宮。這項遊戲,兩組兩組地進行比賽.看哪組的小人先走出迷宮。遊戲一開始,學生的情緒就出現了高潮。最後讓優勝組給全班表演。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學習的狀態之中,他們的各種感官都參與了學習活動。
三、實驗課的探索教學
中學理科教學中,實驗課多是驗證性實驗,學生按照教材設計按部就班地去做,缺乏真正科學實驗的意義。其中一部分實驗應改為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地實驗。教材中有的演示實驗.也可以重新設計改為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索性的實驗。如初三電學實驗課中“滑動變阻器”一節,就在學生已掌握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設計一個使用方便、經濟、科學的、阻值可以改變的導體。學生在電阻示教板的基礎上,提出很多方案,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材料、橫截麵積一定的情況下改變導線的長度。為了更方便,再把導線經絕緣處理後再繞在絕緣筒上。大家邊設計,邊修改,配以教師的模型演示,滑動變阻器的雛形出現了。學生在興奮之中再去觀察滑動變阻器的實體,各部分的構造用途就一目了然了。事實上探索還可以繼續,即再接著提出如何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讓學生們親手操作,選擇接線柱,移動滑動觸頭,觀察電路中的電流變化,在各接線柱都使用一遍後大家會明確各接線柱的聯法,但還需上升為理性認識,在課上師生共同編寫出使用口訣:“兩上兩下不能用,一上一下才能行,要問電阻如何變.就看線圈接線點,滑動觸頭遠離它,電阻變大電流小,滑動觸頭靠近它,電阻變小電流大”。學生增強了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新知識的意識,也提高了實驗中提煉歸納知識的能力。
想像法
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活動和日常工作、學習中,經常運用想象的方法。想象是一種重要的最具創造性的思維方法。20世紀許多偉大發明,如物理學的相對論和化學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生物學遺傳分子DNA的結構的發現、地理學的“板塊結構理論”等,無不顯示象力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創新教育中,要十分重視想象力的培養和運用。
一、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思維方法。當人們閱讀一篇文學作品,聽別人說書、講故事,識別或判斷一張圖像(圖形),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像在頭腦中產生它們的表象(畫麵),就是再造想象。這些未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是讀者頭腦中以原有表象為材料,根據作者的描述或圖像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