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格朗認為,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改進正在逐步影響整個人類,僅僅在一二十年以前還處於科學進步前沿的空前發現和技術工藝,如今已經過時了。所以,“要培養工程師使之能適應明天的技術,那麼主要的力量應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因為學生將不得不活到老學到老。”假如一個人“不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那他就注定要落伍”。科學知識和技術進步實質是社會變化速度加快的一種具體體現,不斷變化和出現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要求人們不斷地學習,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整體前進和進步,同時也才能保證個體的人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在此意義上,不斷的終生性學習成為一種需要。
4.政治挑戰
這種挑戰主要來自於不斷變化的政治結構的挑戰,隨著政治結構的變化,就要求社會的公民不斷適應變化了的政治結構,這也必須得借助教育的力量。由此,作為社會的公民,有可能終生都得接受作為特定政治結構條件下的公民教育。這同樣構成了終生教育的重要契機。
5.信息
為了對不斷增長的信息進行判斷、分析和選擇,要求人們提高處理、選擇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則有賴於教育的作用。這也為終生教育的出現提供了動力。
6.閑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工作時間的縮短,人類所麵臨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麵對比傳統要多得多的閑暇時間,如何利用和消遣閑暇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終生教育的實行無疑可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途徑。
7.生活模式和相互關係的危機
隨著社會的急劇進步和發展,傳統的生活模式受到極大的衝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種情況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以適應新的需要。由此,也需要不斷的終身性教育對人類的生活和關係模式提供幫助。
8.身體
即人類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認識會逐步加深,每一個新的認識的出現,都要求教育根據新的研究結果進行相應的教育調整。在此意義上,教育的調整應該貫穿人的一生,由此,也需要終生教育的實施。
9.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
郎格朗提出的以上9個方麵的因素或者是危機,基本上是立足於社會層麵所進行的終生教育形成因素的探討。這些因素揭示出的一個核心思想是社會處在一個大變革和大動蕩的時代,這種社會的變革和動蕩,為傳統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內容和方法等,建立起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的教育形態。對此,郎格朗提出,為了“幫助人們去創造發明,引導人類去想像、冒險和從事各種各樣的研究,使人類接受對自己的信念、態度和知識必須不斷地提出懷疑的態度……教育必須在它的具體目標、內容和方法上不斷進行更新”。更新的結果是擴大教育的範圍和廣度,實行終生教育的發展模式,由此,來使整個教育係統適應社會的整體性變革。這既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此意義上,郎格朗實質上指出終生教育是社會發展到特定曆史階段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美國學者庫姆斯在《對現代教育的挑戰》中提出終生教育產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出於確保每個人的職業轉換的需要,使失業者的就業成為可能;二是有助於獲得在各個領域保持高度的生產率所必須的新的知識和技術,以使以往曾受過良好訓練的人不會落後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三是有助於豐富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的文化生活,充實和改善個人的生活。庫姆斯的三因素說,實質上更多地是從終生教育的意義角度進行的闡釋,從嚴格意義上講,很難說是對終生教育的形成原因所進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