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敬敏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就是發生得那麼“巧”,簡直說不出什麼道理,也許隻能夠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解釋了,那就是“有緣”。
周靜副教授,一個從河南南陽出來的女生,先是在青島成為我非正式的學生,後來有機會參加我主編教材的編寫工作,成為合作者,接著又考取了我的博士生,一畢業又跟隨我南下一起到了暨南大學工作,更巧的是他的先生楊海明副教授隨後也做了我的博士生,碩士生的師兄結果卻成了她博士生的師弟。兩夫婦居然先後成了我的弟子,還有比這更巧的嗎?
1999年,我剛剛結束在香港商務印書館的教材編寫工作,回到上海。那年夏天接到南開大學石鋒教授邀請我做學術演講的信函,原來他們利用暑假在青島,跟中國海洋大學合作舉辦第三屆現代語言學講習班。一來是老朋友盛情邀請,不能不去,想當年(1987年)我和石鋒初會在太原的“第一屆現代語言學討論會”上,後來又多次相逢,尤其是1996-1997年間,我們同時在香港城市大學工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二來我還有一個“青島情結”,願意故地重遊。原來1966年我北京大學中文係一畢業,就分配在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工作,1970年作為文化部的幹部下放到山東膠縣(膠州)軍墾農場勞動鍛煉,一起鍛煉的還有老朋友楊德炎(後來成為北京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趙有亮(後來成為中央試驗話劇院院長)、譚成珠(國家一級演員、現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等。膠縣鄰近青島,所以那年五一節我們第一次遊覽了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次講習班來了近百名高校的青年教師,周靜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她謙虛好學,熱情大方,一口標準悅耳的普通話,一臉陽光燦爛的笑容,給人可親可近的感覺,所以印象頗佳。
那年我正好跟上海教育出版社談妥,打算主編一部麵向21世紀的高校新教材,就是現在銷路頗佳的《現代漢語通論》。我的編寫與推廣的策略之一,就是希望每一個編寫者所在的大學中文係一定要保證采用我們的新教材,周靜這時已經是副教授了,也是河南大學講授現代漢語課程的主力之一,她征得了學校的同意,決定參加我們的編寫工作。所以,她從一個非正式的學生,一躍成為我們新教材的合作者。她和河北師範大學的唐健雄、華南師範大學的方小燕一起承擔了語音部分的撰寫任務,並且完成得相當出色。
2000年周靜做出了她人生道路上至關緊要的一個決定,就是報考博士生,並且一箭雙雕,同時達到了複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入學分數線。複旦大學的範曉先生本來已經準備錄取周靜了,沒想到他們的名額臨時縮減,所以範先生就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夠錄取周靜,這一變化就促成了周靜登堂入室,正式成為我的弟子。跟她同屆的還有一個師弟徐默凡和一個師妹朱彥。他們三人各有特色:徐默凡讀本科時就是我的學生,後來留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工作,這是一個知大局識大體的好學生,文思開拓,文筆老到,是個難得的人才,現在擔任了係主任助理,還兼了碩士生導師。朱彥更是個才女,才思橫溢,再加上刻苦勤奮,進步神速,她的博士論文《漢語複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深得學術界好評,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以後,我就推薦她到北京大學跟著陸儉明先生做博士後,2005年順利出站並且留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主攻詞彙學和語義學。周靜對他們兩人來講就是大姐了,她的特點是沉靜、穩健、樂觀、開放。做事做人都非常到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在學術研究方麵的特色是新穎、細膩、深入,顯示出女性特殊的洞察力和學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