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秋我因為個人的原因,毅然告別生活了近40年,工作也有20多年的第二故鄉上海,作為特聘一級教授正式調入廣州的暨南大學。第二年周靜一獲得博士學位,就主動要求調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應用語言學係工作。她是作為人才引進計劃調進的,極為順利。因為她具有博士學位,又是多年的副教授,不僅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是省級普通話測試員,資曆、科研、教態、教學效果都是第一流的,非常適合從事對外漢語教學。這樣她就從河南,經過上海這個中轉站,最後“孔雀東南飛”又飛到了廣州,開始了一個新的生活和新的曆程。2000級的三名博士生,一個進了北京大學,一個留在華東師大,另外一個到了暨南大學。有朋友開玩笑說:中國最重要最有活力的三個大都市,讓你的三個博士都占領了。
更巧的事情還在後麵。2004年,周靜的先生,重慶市的跨世紀人才楊海明副教授一邊以家屬名義進行工作調動,一邊報考我的博士生。結果雙喜臨門,不但調動成功,順利進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而且幾乎同時也被錄取為博士生。丈夫一夜之間成了師弟,師妹(他們倆碩士生就是師兄妹)升級做了師姐。
周靜這些年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她付出了辛勤的代價,也換來了可喜的回報。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她這些年的經曆,就是想說明一點,極為重要的一點: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選擇的,不斷的拚搏、奮鬥、爭取……,隻有這樣,機遇才會給你帶來幸運。如果周靜不出來參加講習班學習,如果她不參加教材編寫的合作,如果她不參與考博的競爭,如果她不下決心離開寧靜舒適的開封,如果她不放棄留上海的機會,如果……那麼她也許就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就不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進一步,再進一步,繼續進步,不斷進步……,這在語言學上,就叫“遞進範疇”。周靜的博士論文的選題就是“現代漢語的遞進範疇”。她事實上正是用她的生命在書寫這一博士論文的。
周靜的專著《現代漢語遞進範疇研究》,本著“以語義為綱,以句式為目”的指導思想,將“遞進”作為一種語法範疇和語義範疇進行了全方位的詳盡研究。目前在我國的語法學界,關於語義範疇的研究正方興未艾,該書選題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不但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對現代漢語的教學,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的基礎是作者在華東師範大學就讀的博士論文,該論文的答辯委員會由五位國內著名語法學家組成,他們是複旦大學中文係範曉、戴耀晶教授、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範開泰、齊滬揚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劉大為教授(全部為博士生導師),教授們對該論文給予充分肯定,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比較優秀的博士論文。
照道理說,這本博士論文已經達到出版要求,但是周靜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是希望精益求精,經過三年的思考與修改,終於完成了修改稿。我十分欣喜地看到,書稿有了明顯的進步,這表現在:
第一,書稿從語義分析提升到範疇化、人類認知的高度,在世界、語言、認知這三者中間尋找“遞進”的位置。提出遞進是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反映,遞進是語法範疇,也是語義關係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