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3 / 3)

第二,對現代漢語遞進表達進行了詳盡地描寫和分析,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遞進範疇係統。指出現代漢語的遞進範疇,其內部又聚集了許多下位範疇,比如“順遞範疇、反遞範疇、反比範疇”等。

第三,對遞進範疇的語義係統進行了立體的分析。分析了遞進的邏輯語義基礎係統、遞進的主觀和客觀、遞進的意義係統等,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了關於遞進表達的程度係統,認為遞進度是有層麵的,不同的層麵都有一個遞進程度的連續統。

第四,對遞進的有標記和無標記表達形式進行了探討。盡可能地窮盡漢語中表達遞進的各種關聯手段和表達手段。並以具體的句式為例,進行了曆時性方麵的考察。

第五,從遞進複句切入,在對遞進複句進行多角度的描寫和分析的基礎上,向上抽象為漢語的遞進範疇,往下具體分析若幹具體句式。並且對遞進的典型句式“不但A,而且B”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第六,從篇章的角度討論遞進範疇。本章分析句內遞進、句際遞進和句段遞進的不同的表達形式和特點,力求在宏觀上準確地把握遞進範疇與遞進表述。

第七,加強對比研究,建立共時和曆時的聯係。語言是變化的,共時的語言現象都是語言曆時演變的結果,在解釋語言共時現象時有必要考慮語言的曆時因素。語言也是相通的,共時的語言現象之間的對比研究不僅有助於認識遞進範疇的特點,也有助於跨語言的交流。

該書遵循形式和意義、描寫和解釋、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三大原則,詳細討論了遞進的語義係統,從意義出發給遞進範疇進行了分類,並尋求形式上的驗證。在對客觀語言事實充分描寫的基礎上,又從語義、語用、認知、邏輯等各個角度,對一係列與遞進範疇有關的現象作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從而揭示了遞進範疇的本質特征。該書還在語法化理論的指導下,加強了對遞進句式的曆時研究,有意識地將遞進現象的共時變異同曆時發展結合起來研究,不但探尋了漢語遞進範疇的發展演化曆程,而且還對遞進關係共時平麵的各種語言現象作出了曆時的解釋。此外,作者還通過現代漢語同方言、外語的比較,從類型學的角度對漢語遞進範疇的現象和規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討,這些都是很見功底的研究。該書脈絡清晰,語料翔實,觀察比較充分,描寫比較全麵,解釋比較可信。

關於不足之處,我隻想說,任何的研究都是沒有止境的,後人總是在超越前人。周靜的這一研究,對漢語語義範疇的研究,對漢語複句關係的研究,乃至對探索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都是有啟發的,但是,由於問題的複雜性,以及我們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離開“調查的周全性、描寫的準確性、解釋的合理性”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40歲左右,在學術研究層麵上看,正是思想上最活躍、精力最充沛、最能夠出成果的年齡。周靜,以及她的師兄弟、師姐妹們正趕上了我們祖國最朝氣蓬勃、最興旺發達、最開放進取的時代,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也應該是最有成就的一代。“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雖然已到“耳順”之年,但願意用這兩句詩與我的學生共勉,遞進,遞進,再遞進。

2006-9-2暨南大學明湖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