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1)(1 / 3)

第一節語言認知現實

一、世界與語言

1.1世界與語言維特根斯坦曾指出:“世界是以被我們的語言分割的形式在我們麵前展現的”(維特根斯坦,1951;江怡,1999)語言形成之後,就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人類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但語言係統也有其自身的規律,相對於世界來說,它是一個更為開放的係統。語言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世界決定語言,但語言可以超越世界,語言中體現的是對世界的認識,而不是世界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描述現實世界與建構文本世界在語言上是一致的。

1.2世界與語法客觀世界是獨立存在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通過認知來實現的。客觀世界的規則也不是語法規則,但人的認知參與進來後,使得現實世界與語法規律之間有了關係。由於人們的認知視點不同,同樣的現實規則在人們的表達中表達方式可能不同。另外由於認知具有選擇性,同樣的現實規則既可以用一種方式表達,也可以用多種形式表達,即自然語言是概念化的現實的符號表達,句法結構在相當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動因(motivation),即其外在形式常常是由認知、功能、語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所促動,故表層句法結構直接對應於語義結構;語義結構並非直接等同於客觀的外在世界的結構,而是與人在和客觀現實互動過程中形成的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乃至文化規約等密切相關的概念結構相對應。

1.3語言與範疇化語言中的遞進範疇也與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乃至文化規約基本一致。從這個角度講“語言的範疇化(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有兩層含義:一是語言使用者通過語言把非語言的世界作為客體進行分類,二是語言學家把語言本身作為客體進行分類。

遞進範疇中形式上、語義上的聚合與擴張,就是語言對世界進行切分後,又通過語言在人們頭腦中重新建構一個精神世界的必然過程,這一過程凝聚著許多句法形式、語義結構與語言範疇的競爭與避讓,而反遞範疇正是在這種競爭與避讓中處於上風的一種兼容性很廣的強勢範疇。很多語言規律是受現實規則的影響而產生的。如在表達行為動作發生的時間順序時,可以采用詞語的先後位置來表現。這就是“時間順序原則”(Tai,1985)產生的根據。

1.4遞進範疇遞進範疇(the category of ascending in order)就是一種和現實、認知有著密切關係的語言範疇(the linguistic category)。

即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之間有語言世界,而語言世界是與認知範疇密切相關的。人們通過認知把客觀世界切分成能夠辨識、記憶的範疇,這些範疇通過語言來傳遞和實現,並通過語言在精神世界中重新建構客觀世界。那麼現實、語言、認知的關係應該是:“現實—[認知—語言]—主觀”。

二、遞進是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反映

2.1客觀世界與遞進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也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地進步。社會的進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循序發展的,這種循序發展也就是遞進。遞進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此,遞進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

遞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反映,人們認識世界的發展,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表述世界的變化時,都要遵循客觀世界的規律,比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由近到遠、由低到高、由落後到先進、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等等,或者反過來,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深到淺、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由先進到落後、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等等。因此人們認知事物的遞進模式也就有兩種:或者是由小到大,即遞進,或者是由大到小,即遞退(descending in order)。因此,遞進是可以認識的,具有認知性。

在人們認知世界發展過程中,客觀事物(包括人和動物)、事件、性狀等無不包含著遞進的因素(factor):時間上、空間上、程度上、範圍上、功能上等等。“遞進”這種認知範疇投射到語言當中,就形成了語言世界的遞進範疇。語言世界的遞進範疇雖然是以客觀世界為基礎的,但它並不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摹寫(reproduce)。因此遞進又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語言中的遞進和客觀世界的遞進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差異性表現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存在著差異,因此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就和傳信者的心理、認知、主觀視點等因素都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