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1)(2 / 3)

語言中的遞進一旦產生,也就形成了它自身的一整套係統。既和客觀世界中的遞進有緊密聯係,又有不同於客觀世界遞進的語言特征。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遞進模式隻有通過語言中的遞進來認識。因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掌握和運用人類已經獲得的知識,這就是間接知識;另一方麵是獲得前人還沒有得到的知識,即直接知識。在這兩種認識活動當中,語言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遞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反映。

2.2遞進的基礎遞進的基礎是人類認為客觀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層次範疇(basic-level categories)。無論從狹義的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即從語義、功能、心理及社會學角度,或是從廣義的角度“語言在心智之中”(Language resides in the minds of its users),即人們根據對世界的經驗、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Ungerer &;Schmid 1996:X;王寅2005:4-5)遞進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一種反映和總結。其基礎就是基本層次範疇,因為人類概念層級中最重要的不是較高層的範疇“動物、家具、交通工具”,也不是較低層的“波斯貓、扶手椅、敞篷車”,而是位置居中的“貓、椅子、汽車”(張敏,1998:59)這個層次的範疇在人類認知中處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地位,它們往往是遞進的基礎。

2.3基本層次範疇的語言表現客觀世界中範疇化往往是一個層級係統,基本範疇最重要,然而發展變化更為重要。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地進步。社會的進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循序發展的,這種循序發展也就是遞進,從這個意義上講,遞進無處不在。因此,遞進的客觀性、發展性是最為基本的內容。因為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作為基本層次需要具備直接、經濟、易學、特設語境少等特點,反映這些範疇的語詞往往是最常用的、與社會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因此這些詞語具有穩固性、能產性和全民常用性,故在語言史上產生的時代一般也較早,也是兒童在語言習得時掌握得最早的。

由於基本層次範疇的這些特點,因此人類的大多數思維是在基本層次上進行的,那麼遞進範疇的實現也就是基本層次範疇內的不同層級的轉換與確認。

三、關於“語法範疇”

3.1語法範疇語法範疇(grammatical category)是指“在形式上、功能上或意義上有不同特點的語法項目的類別。諸如詞類(parts of speech)、數(number)、性(gender)、格(case)、時態(tense)等等。”(張敏,1998:59)英語的“Category”意思是:“a division or class in a system for dividing objects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e.”。(Hartmann,R.R.K.&;F.C.Stork.,黃長著等,1981:149)語法範疇的概念是以印歐係語言作為基點確立的。

3.2漢語的範疇漢語的“範疇”有兩個含義:1)“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的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範疇,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學的範疇;商品價值、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等,是政治經濟學的範疇;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2)“類型;範圍。”(張敏,1998:59)

作為漢語的語法係統還應該有它自身的特點,應該有自己的範疇係統。對於漢語的語法範疇係統的建立,前人和時賢都做了或做著不懈的努力。最早建立現代漢語語法範疇係統的是呂叔湘先生的《中國文法要略》(1942-1944,1982:129)中的“範疇論”,他建立了“數量”、“指稱(有定)”、“指稱(無定)”、“方所”、“時間”、“正反·虛實”、“傳信”、“傳疑”、“行動·感情”等11種。這些都是針對漢語中突出而印歐係語言中不突出或是少有的現象“量詞、動態助詞、語氣助詞、比況助詞”等等所形成的。後人在此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探討漢語語法範疇的工作。

3.3各家的範疇觀語法範疇是一類語法意義的概括,而語法意義則是一定的語法形式所表達的意義。因此要確立一種語法範疇,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找到相應的語法形式或一係列的語法形式。(胡明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