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關於遞進句和相關句的區別研究關於遞進關係和鄰近關係的區別,高葆泰(1981:96-104)有過論述:遞進關係不同於並列關係和連貫關係。遞進關係的特點是後麵的小句比前麵的小句有更進一層的意思,典型格式是“不但A,而且B”;並列關係和連貫關係的複句後一小句都不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小句之間也不用關聯詞語“不但(不僅、不隻、不光)…,而且(並且)…”“尚且…,何況…”等。
關於遞進句和相關句的研究,景士俊(1991)從關聯詞語和語義角度研究了遞進句和並列句、轉折句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郭誌良(1999)認為種屬關係性進層複句、總體與個體或整體與部分關係性進層複句、累積關係性進層複句等可以分化出轉折複句;而範圍關係性進層複句、縱向序位關係性進層複句中順進複句不能分化出轉折複句等。
邢福義(2001)分析了“不但不p,反而q”、“更”字等句式與轉折句的關係,從邏輯與句法關係,小句之間的語義關係角度對這一句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使人耳目一新。
三、總結
3.1成績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總結遞進複句研究的成績有以下幾個方麵:
1、研究範圍的不斷明確王維賢《語法學詞典》把遞進複句定義為“遞進是小句間關係的一種。指小句間有一層進一層的關係。常用關聯詞語“不但A,而且B”等連接。”這個觀點在語法學界基本上是達成共識的。這個觀點的一致性,是有其背景和道理的,因為從《馬氏文通》在虛字卷的《推拓連字》裏論及遞進複句開始就是以“推開上文而展拓他意也。”,後來的《新著國語文法》設立了複句係統,並且單獨設立了“進層的複句”,歸入等立複句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範疇論》中在離合關係中設立遞進句,並定義為“兩件事情的加合,可以是平列的,也可以有輕重之別。要是分輕重,大率是先輕後重,就是一層進一層,我們稱之為‘遞進’”。
因此“一層進一層”是遞進的基礎與共同點,也是遞進範疇的基本點。至於其間還存在分歧,那是由於人們對“一層進一層”各人的理解不盡相同造成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景士俊(1991),他認為遞進關係有兩種句義,一種是進層義或者叫做遞進義,另一種叫做補充義。在一般人看來補充都是作為說明,有的甚至歸為解說關係。
2、研究理論和方法的不斷改進三個層麵的理論、“兩個三角”和“三個充分”理論、語義特征分析法、語義指向分析法、變換分析法等等方法的運用。
邢福義(1991)的研究有更多的理論概括和思考,提出了“語義關係具有二重性”等重要觀點。王維賢(1994)用三個層麵理論分析複句;從曆時角度進行研究的如曹小雲(1998)、盧卓群(1999)等。
3、研究角度的不斷更新王維賢(1994)從句法語義上進行分析;吳春仙(2001)從語義邏輯角度進行分析;周換勤(1995)從語用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徐陽春(2001)運用語言學和邏輯學兼顧的方法,分析遞進句式;張斌(1987)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趙淑端(1985)認為遞進存在著說話人的心理關係。
4、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過去人們注重宏觀上的分析說明,自邢福義開始注重對遞進複句進行微觀地分析研究,使得對遞進複句研究的內容不斷地深入。
3.2局限性遞進複句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1、盡管都認為遞進關係是一層進一層,但如何算進一層,又怎樣判斷,進一層裏麵是否再分為並列、轉折、遞進、因果等等,都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2、對遞進複句的研究目前還主要處於觀察、描寫階段,個別先生進入了解釋階段(如邢福義),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語義係統。特別是從真實文本出發,用動態的視角,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麵著手來研究漢語的遞進範疇在複句、句群以至篇章中的表現的很少。
3、多限於句際之間的研究。缺少句內和句段之間的遞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