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遞進的含義和特征(3)(1 / 3)

1.6遞進體的句法功能遞進體有句內遞進、句際遞進和句段遞進等。

句內遞進指在句法上充當某一個結構成分的遞進體。基事和遞事可以是事物之間具有等級差別的詞語,也可以是表示某一事物具有時間上或空間上的順序特征的詞語(也可以是事物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還可以是人們根據認知的經驗賦予的等級或順序的差別的詞語。

句際遞進是指小句和小句之間的遞進體。(小句我們采用邢福義先生的小句中樞說的含義。)可以是複句內部的小句之間、也可以是句群內部的句子和句子之間有遞進關係的結構體。充當基事和遞事的小句,其句法功能具有一致性,即充當共同性質的句法成分。如果處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的構不成遞進體,或者說不是同一個層級上的遞進體。

句段遞進是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遞進。段落可以由一個句群組成,也可以由幾個句群組成,或者幾個段落組成一個句群。我們考察篇章遞進,既包含句群與句群之間,也包括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遞進,這些都屬於篇章遞進。

在基事和遞事之間總有一些標記詞出現,基事句A前的標記詞叫預遞詞,遞事句B前的標記詞叫承遞詞。標記詞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配對出現。有時也可以沒有標記詞,沒有標記詞出現的我們叫做無標記遞進。

二、遞進的語義特征

2.1基事和遞事的語義關係遞進體的兩個句法構成成分A和B之間在意義上一定要有“遞進義”。也就是說,遞事項一定要比基事項在意義上更進一層。從意義角度看,遞進體中基事A和遞事B之間的語義關係有下列幾種:並立、順序、實現、強調、一致等。這也是遞進體成立的語義條件。

1、並立A和B之間為不相容的對立關係,它排斥因果關係,包含邏輯中的“合取”和“析取”兩類。合取又分有序合取和無序合取兩類。有序合取往往是A和B之間有著時間、事理和表達上的順序性。例如:

(1)我國不僅地域遼闊,而且物產豐富。

(2)對有貢獻的不但應該獎勵,而且應該多獎。

例(1)中的基事A和遞事B是無序合取,可以換位,基本意義不變,隻是表達側重點有些變化;例(2)中A和B是有序合取,不能互換,這不僅是因為B是表達的側重點所在,更重要的是B在內容上包含著A,“應該多獎”包含了“應該獎勵”,比“應該獎勵”更進一層。

如果我們對有序合取的遞進體做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它們與無序合取的區別不僅在於A與B之間的時間、順序和表達上的順序性,而且在許多情況下,A和B之間還隱含著蘊涵或可推導性的關係。例如上麵的例(2)“應該多獎”蘊涵了“應該獎勵”,前者可以推導出後者。又如:

(3)他不僅結了婚,而且做了爸爸。

按一般常理,B“他做了爸爸”總蘊涵了A“他結了婚”。其邏輯式為:

A∧B∧(B→A)

析取如排除句式“除了…,之外,還…”、“…不算,還…”、“除了…不算,還…”、“在…之上(外),再加上…”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排除,仍是作為後麵遞事的基事成分存在。

2、順序A和B之間的順序有先有後,多數不能隨意調換。強調的遞事B放在後麵,這是由關聯詞語決定的。如例(2)。但是如果是根據語用的需要,基事句也可以放在後麵,這種反順序的排列,也是為了強調遞事句,然後再補出基事。例如:

(4)唐小姐,今天簡直是救苦救難,不但賣麵子。(錢鍾書《圍城》)

例(4)中遞事是“簡直是救苦救難”,“賣麵子”是基事,這種“遞事+基事”的序列在遞進範疇的表達中出現頻率要低一些。

3、實現無論是基事A和遞事B表達的內容都應是現實中已經實現了的(傳統稱之為“實”)。例如:

(5)他不但學習好,而且思想好。

例(5)“學習好”和“思想好”都是真的,是現實中已經存在的事實,是已經實現了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不能構成遞進。

4、強調遞進體中的A和B句由於他們的位置或關聯詞語的作用,後者得到了強調,前者卻沒有,隻是充當後者的構成基礎。按照A句和B句的順序,在遞進體中處於後麵的遞事往往是被強調的。例如:

(6)他考上了研究生,是第一名。

例(6)中的基事A和遞事B是無標記有序的進一層提取,即無標進取。進取一般不可換位,基本意義走向為:“考上了研究生<第一名”。這是無形式標記的順向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