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範圍大小即基事A和遞事B之間在人的認知範疇中所指對象存在著多少、大小寬窄等關係,要麼是所指對象的內涵,要麼是所指對象的外延。如:
(26)她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老舍《駱駝祥子》)
(27)我認為,偉大感不僅是偉人的天性,而是每個人都需要。(祖慰《審醜者》)
例(26)基事是“恨那些兵”,遞事是“恨世上的一切”,遞事在範圍明顯高於基事,這就構成範圍上的遞進範疇。例(27)中的基事是“偉人的天性”,遞事是“每個人都需要”。
7、數量多少即基事A和遞事B之間在人的認知範疇中所指對象存在著數量差異關係,要麼是所指對象的物量,要麼是所指對象的動量。如:
(28)不僅是這一首,這些詩裏,好些詩句,都像在哪裏見過……可是他,為什麼要東拚西湊抄襲別人的作品呢?(《紅岩》)
(29)這部電影我看過,而且看過多次。
例(28)基事中的“這一首”、“這些詩”、“好些詩”本身存在著數量上的差異:“這一首<這些詩<好些詩”。如此排序就是為了使對象產生一種遞進效應:數量由少到多。例(29)基事A“我看過”與遞事B“看過多次”存在數量上的程度差:“我看過(一次)<(我)看多次”。這都在“行為發生數量”的轄域之內。用典型的遞進後標記“而且”連接實現具有依賴數量大小實現事件的遞進。
8、比較優劣即基事A和遞事B之間在人的認知範疇中所指對象存在比較的基礎上存在著具有主觀性的評價義:優劣、好壞、高尚低俗等等差異。要麼是所指地域,要麼是所指對象。如:
(30)不僅是新加坡,澳大利亞也成為中國白領出國就業的主要目標地。(《文彙報》2002.10.20)
(31)不但我擔驚受怕,別人看著也不象回事。(冬兒)
例(30)基事中的“新加坡”,遞事“澳大利亞”本身存在著地域上的遠近關係,也是存在著優劣:“新加坡(距離)<澳大利亞(距離)”。因地域遠近從而產生“謀生”難易程度:“新加坡(難度)<澳大利亞(難度)”。用“不僅”連接從而實現比較優劣類的遞進。例(31)基事A“我”與遞事B“別人”存在著對象指稱上的程度差:“我(自指)<別人(他指)”。這都在“指稱對象”的轄域之內。用典型的遞進前標記“不但”連接實現具有依比較優劣類的遞進。
9、已知未知一般認為,A大多是舊信息,是說話人認為他同聽話人所共知的,而B則是新信息,是說話人想傳達的信息的重點。下麵的例子可以說明A大都是已知的信息,是上文論及的內容,或是常識、公論。例如:
(32)世界上沒有比寫詩更慘的事;不但慘,而且寒愴。
(33)法院就是講理的地方。不但要講,還要掰開揉碎一點點給你喂,直到把你們灌開了壺。
(34)張大千先生不但是一位美術大師,而且是一位武術大師。
(35)一多不僅是詩人,他也是最有興味探討詩的理論和藝術的一個人。
例(32)“不但”後的“慘”(寫詩慘)這個信息,在前麵的小句裏已論及。例(33)也是這樣。例(34)是電視片裏的一句旁白,片子前麵介紹張大千在美術上的成就,因此A小句裏“是美術大師”傳遞的也是舊信息。例(35)A小句講的是交談雙方的常識。這些都是已知信息。
未知信息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不知道的新信息。由於未知信息是交際的重點,因此B小句就成了遞進複句的重心。同時遞進複句中的“不但A,而且B”還包含著B對A來講,在某一方麵有更進一層的意思。這種進一層包含著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等等方麵,但並不限於這些方麵。這種“進一層”的特點在於說話人的主觀認識,而不在客觀事實。例如:
(36)這麼冷的天,大人還受不了,何況小孩?
“大人”對“冷”的承受力比孩子強,大人“受不了”的“冷”,對孩子來講就“更受不了”了。這就構成遞進關係。又如:
(37)不僅小李要去雁蕩山旅遊,小金也準備去雁蕩山旅遊。
例(37)中的A和B,首先是說話人認為都是真的,而且是相關的;其次,“小李要去雁蕩山”是說話人認為是交談雙方所共知的信息,“小金準備去雁蕩山”是要傳遞的新信息,是傳遞的信息重點。再其次,雖然在不了解背景的聽話人看來“小李、小金”兩人去雁蕩山並無輕重大小之分,但是說話人用“不但A,而且B”表示二者的關係,表明說話人傳達的不隻是小金和小李一樣也要去雁蕩山,而是表達在某一方麵小金去雁蕩山比小李去雁蕩山有更為特殊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