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無標記遞進體的構成和功能
一、無標記遞進體的構成
1.1詞遞進體由詞構成,無標記的遞進體可以是短語、句子、段落、篇章。由詞構成的遞進體往往是短語。如:
(1)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2)嚴禁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的汙染。(《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例(1)“拘傳、罰款、拘留”是動詞以並列形式存在,在語義上有遞進義。例(2)“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在時間上有承接關係的詞,在行為的發生時間上實現遞進。
1.2短語遞進體由短語構成。由短語構成的遞進體往往是一個更大的短語。例如:
(3)一個省隻要一兩個縣、一兩個區、一兩個鄉做出了相當像樣的計劃,就可以迅速傳播開去,叫其他縣其他區其他鄉仿照辦理。(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
(4)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這可詛咒的時代!(魯迅《忽然想到》)
例(3)短語1“一兩個縣”、短語2“一兩個區”、短語3“一兩個鄉”由大到小排序:縣>區>鄉。凸顯地域大小的呈遞降性,從而在語義層麵上形成遞退。例(4)短語1“敢說”、短語2“敢笑”、短語3“敢哭”、短語4“敢打”,按行為的嚴重程度排序:說<笑<哭<打。凸顯行為後果的嚴重程度的呈遞升狀態,從而在語義層麵上形成遞進。
1.3小句由小句構成的遞進體是複句。如:
(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
(6)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霧蒙蒙的遠山。(吳伯蕭《海》)
例(5)小句A1“天時——地利”,A2“地利——人和”這3項本無遞進,但由於“不如”的引入,形成了“資源”的程度差:天時<地利<人和。這是由語義的決定性構成的遞進。例(6)小句A1“看日出”、A2“看五彩朝霞”、A3“看霧蒙蒙的遠山”是3個獨立的行為,但由於所看對象“日出”、“朝霞”、“遠山”在地域範圍上的大小遠近有別,從而形成一個大致的程度差:日出<五彩朝霞<霧蒙蒙的遠山。如此排序從而實現遞進。
1.4句子遞進體由句子構成,由句子構成的遞進體是句群。如:
(7)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皇城之內是護城河。護城河之內是紫禁城。紫禁城之內是皇宮。(聶華苓《三十年後》)
(8)雪!潔白的雪!晶瑩的雪!吱吱作響的雪!我的靈魂好像是要和它融合在一起了。(穆木天《雪的回憶》)
例(7)小句A1“皇城之內是護城河”,A2“護城河之內是紫禁城”,A3“紫禁城之內是皇宮”,這3項本無遞進,但由於按由大到小的地域麵積排序形成了“地域”的程度差:河<城<皇宮。例(8)小句A1“潔白的雪”,A2“晶瑩的雪”,A3“吱吱作響的雪”,這3項本無遞進,但由於按雪呈現出的不同狀態給人以寒冷的程度加深的感覺,因而形成程度差:潔白的雪<晶瑩的雪<吱吱作響的雪。這是由語義的決定性構成的遞進。
1.5段落由段落構成的遞進體,由段落構成的遞進體仍是句群,是比段落大的句群。如:
(9)前天路過黃泥坡,
黃泥坡上草成窩。
草窩窩裏跑野兔,
黃泥坡上多寂寞。
昨天路過黃泥坡,
黃泥坡上人馬多。
千軍萬馬齊開荒,
梯田塊塊遍山坡。
今日路過黃泥坡,
坡上姑娘唱山歌。
合作社裏力量大,
荒坡要變米糧坡。”(郭沫若周揚編《紅旗歌謠》)
(10)梳妝台嗬,千萬載,
梳妝台上何人在?
烏雲遮明鏡,
黃水吞金釵。
但見那:輩輩艄公灑淚去,
卻不見:黃河女兒梳妝來。
梳妝來嗬,梳妝來!
——黃河女兒頭發白。
挽斷“白發三千丈”,
悲殺黃河萬年災!
登三門,向東海;
問我青春何時來?!
何時來嗬,何時來?……
——盤古生我新一代!
舉紅旗,天地開,
史書萬卷腳下踩。
大筆大字寫新篇:
社會主義——我們來!
我們來嗬,我們來,
昆侖山驚邙山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