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小句的反遞連接由來已久,但是“反而”連在一起作為一個詞,出現的時間很晚,至少在宋以後,因為我們在宋代的語料中還沒有發現“反而”作為一個詞使用的。《朱子語類》中多次出現“反而”但都不是詞,而是短語。如:
(10)其反而求之身心,固生生而不息,氣亦流通而不息。(“其反,而求之身心”)
據我們考察,在《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言》、《封神演義》、《鏡花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都沒有發現用“反而”的句子。但並不是說沒有“反而”就沒有反遞句式,其實這種句式還是很多的,不過“反而”作為一個詞使用最早是在《官場現形記》《俠義風月傳》等小說中。如:
(11)後來看見信裏有“渭陽”兩個字,不覺顛頭播腦,反而稱讚這位文案有才情(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
(12)飲到俠洽時,馮按院見過公子意甚殷勤,因說道:“本院初到,尚未及分俸,反而過世見厚愛。世兄若有所教,自然領諾。”(清《俠義風月傳·第十回》)
4.3幾點認識從上麵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反遞句式的存在有很長的曆史,但其目前典型的形式標記“不但不A,反而B ”出現很晚。其原因大致有三:
1、先秦的書麵語大多是口語的記錄,由於情景語境充分,再加上能使用書麵語進行交際的人為數不多以及書寫的困難等等因素,因此語言精練、簡潔,形式標記少。
2、隨著語言的發展,特別是漢魏後佛教的傳入,翻譯佛經的需要使得漢語與有豐富形態變化的梵語接觸,吸收了一些形式化的內容,使得漢語的語法化曆程加快,反映在反遞句式中就是出現了“但”、“非但”、“不特”、“而且”等等表遞進和反遞範疇的形式標記。
3、隨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語言的融合,特別是南北朝以後,語言的發展更快,漢語的連詞、副詞更加豐富,表意也更加精密,反遞句式也更為細致、分工更為明確,所以形式標記也更加豐富,“不但不”已經開始結合在一起使用。
我們注意到“不但不A,反而B”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南方方言中很少全顯“不但不A,反而B”,倒是“不但不A,而且/便/更/且/卻B”格式多一些;北方方言區的典型標記“不但不A,反而B”要多一些。
其實,北方方言由於地處中原,曆來是兵家爭奪的重點,語言的接觸、民族的融合是常見的,其語言是沿非常渠道發展而來的。南方方言則與此相反,物產豐富,生活富足,語言的發展相對緩慢,無標記是漢語發展的正宗。最後由於北方方言的正統地位,憑借強大的政治、文化、經濟優勢向四處擴張,因此南方方言的遞進範疇就由無標記向有標記靠攏,這從近代的白話小說中可以看出來。
五、結語
反遞範疇中的反遞句式,是一個存在時間長、發展速度快的句式,特別要指出的是這是漢語小句連接中一個重要的語義類型。從範疇化的角度看漢語反遞句式,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漢語中具有與認知原則合拍、表現力強、語義容量大、發展勢頭猛的句式。
其形式標記的產生過程比較長。最早的“但”作為轉折標記在先秦就出現了,稍後就出現了典型的表遞進範疇的形式標記“不但”,緊接著表反遞範疇的標記“不但不”也出現了。由於古漢語的表述係統是重前段小句、重前段小句對後段小句的語義類推投射(analogy project)的影響,所以“而且”作為成係統的“不但不A,而且B”的呼應標記出現較晚,特別是作為“不但不A,反而B”的成熟的反遞範疇標記的“反而”出現更晚,大約是在清代末期才發育成熟。這是由於漢語的反遞範疇過分重視“預期”的語義投射“不但不”過早成熟而“壓抑”了後續標記“反而”的產生。
所以作為一個範疇,遞進與反遞都是適應語言發展而產生的,也隨著語言的發展而發展——形式標記的產生與發展既要受語義結構的影響,但形式標記一旦產生又要反過來影響語義結構。因此現代漢語中的“不但不A,反而/而且/甚至/還/連X也B”形式標記多種多樣,就是這一範疇具有強大的表現力而獲得巨大發展的表現,也是這一範疇擴張的痕跡。因此我們可以預測隨著現代漢語的發展,遞進範疇將會在其發展慣性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