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學生在逆境中的性格完善(8)(3 / 3)

幫助他人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高興,會見到生活中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幫助他人,收獲快樂,一直是社會上提倡的美德。當看到有人尊老愛幼,扶貧助殘時,當看到有人拾金不昧,熱心助人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是的,小到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大到國家之間的人道援助、經濟扶持,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互相幫助的真實內涵。伸出一隻手,也許不能擎起一片天,但隻要能遮擋住絲縷陽光,別人就已經得到了一絲陰涼。

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曾湧現出不少令人敬佩的榜樣:雷鋒、叢飛……數不勝數,他們中有普通的工人,也有樸實的農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和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這些人的心靈。社會的繁榮興旺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許多工作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它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才能圓滿成功。當我們幫助了他人,一種愉悅的欣慰便會油然而生。如果世界充滿關愛與幫助,那麼生活給人的感受就像馳騁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令人心曠神怡,酣暢淋漓。

幫助他人體現美麗心靈

當你把最好的給予他人,也會從他人那裏獲得最好的。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嗇,就越一無所有。隻有那些樂於幫助他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男孩的故事,小男孩出於一時的氣憤對母親喊他很憎恨,然後,也許是害怕受到母親的懲罰,他衝出家門,對著山穀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接著山穀也傳來:“我恨你!我恨你!”小孩很害怕,跑回家如實告訴了母親,山穀裏有個很可怕的聲音說他恨他。母親把小男孩帶回山邊,並要他喊:“我愛你,我愛你。”小孩照著做了,而這次他卻發現,有一個很好聽的聲音在山穀裏對他說:“我愛你,我愛你。”

生活就像是一種回音,你送給它什麼它就送回給你什麼,你播種什麼就收獲什麼,你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隻要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獲。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付出的是自己對別人關心和愛護,就仿佛給別人的生命之樹掬一捧清泉。助人為樂是不竭的動力,我們付出得越多,內心就會越充實,幸福感就越強烈,因為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展現出我們美好的道德情操。

身處逆境還不忘幫助他人,靖江14歲的範鑫榮獲省“十佳春蕾女童”榮譽稱號。範鑫家住江蘇省某市,是該市某小學六(2)班的班長,並是學校少先隊副大隊長。範鑫6歲時,她的母親不辭而別,從此,懂事的她便跟著父親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三口人靠父親農閑打工和耕種家中的一畝田維持生活,經濟拮據,平時做飯都舍不得用液化氣。範鑫放學後經常幫奶奶到田間拾樹枝和麥稈做柴草。班主任馬老師介紹說,範鑫為補貼家用,經常利用休息日,提著垃圾袋揀廢棄的塑料瓶和廢紙賣錢。但她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很好,年年被評為優秀學生。

與範鑫同班的小彬家住農村,父母離異後產生厭學情緒。範鑫知道後,便主動找小彬聊天,幫他恢複信心。2007年的年初,小彬因父親生病住院生活失去了著落,常常沒有午飯吃。範鑫每天中午都將從家裏帶到學校的飯菜勻出一份,用飯盒裝好後送到小彬家,幫助小彬度過了那一段困難時期。有一次,駐江蘇某部隊的士兵到學校看望3名長期結對幫扶的對象,範鑫便是其中之一。慰問士兵剛剛離開,範鑫就將一大袋慰問品分成兩份,把其中一份送給了小彬。

每逢開學,學校都要組織向外來民工子女“獻愛心”的活動。每次範鑫都捐錢給需要幫助的學生,盡管不多,但都是她從原本很拮據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在江蘇省“十佳春蕾女童”表彰大會上,範鑫獲得了省婦聯獎勵的200元獎金,在回校後學校組織的賑災募捐活動中,範鑫將200元錢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的小夥伴們。

人字的內涵就是相互支撐,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正是有了長輩的關愛,我們才得以健康地成長;正是有了老師的啟蒙,我們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正是有了同學的幫助,我們才懂得了友情的珍貴。

予人玫瑰,手中留香。每一個當代青少年都應當向範鑫學習,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同學,善於合作,與人為善,特別是真誠關心和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幫助他人中收獲快樂,其實交往的挫折並不可怕,同是還使你的人氣指數大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