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課程及其在農村實施(4)(1 / 2)

二、多方並舉,提升農村師資專業水平

1.創新師資補充機製,合理配置資源。要依靠高師院校人力資源優勢舉辦農村中小學師資班,采取“定向選派、定向招生、定向培養”的方式在現有農村教師中選拔有特長的教師進行在崗培訓,合格後重新分配他們從事英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學,爭取在較短時間內讓農村學校學科教師配置合理,逐步解決教師隊伍學科結構不合理等結構性失衡問題;進一步規範教師資格認定工作,按照“依需設崗、依考定位、依分擇崗”的辦法,每年有計劃地適當招收一些品學兼優的高校畢業生重點充實到農村學校;在農村鄉鎮和村辦學校中設立國家或省級農村教師崗位,以保證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全麵推行教師聘任製和教師交流製度,實行“資格準入、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科學考核、合同管理”,堅決清理不合格教師。

2.建立長效幫扶機製,加大“智力扶持”。一是鼓勵和支持辦學質量高的城市學校跟農村學校建立區域內長期穩定的“辦學共同體”,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師業務水平;二是選拔農村優秀教師到城區學校開眼界、學技術,為農村學校培養“永久”牌人才;三是因地製宜拓寬支教渠道,積極開展多途徑的智力支教活動,如送優秀教師示範課下農村;四是積極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五是師範院校要在農村建立實習基地,組織高年級師範生到頂崗實習執教;六是政府應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城市教師到農村支教、任教;社會各界可慷慨解囊贈送農村教師一些理論書籍,農村教師自己也要主動創造條件廣泛閱讀專家們的著作,用理論為新課改導航。

3.加強繼續教育培訓,深化專業引領。國家可設立專項繼續教育資金來支持和加強農村教師的在職培訓進修,時機成熟時不妨實行免費培訓;加強教師教育機構資源整合,建立具有多功能、適應多種學習模式的區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完善和加強縣—鄉—校三級教師培訓網絡的標準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與統籌,提高其運作能力,並要立足農村教師實際,堅持學用一致、學曆和學力並重的原則,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多樣化的教師培訓課程資源,積極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師培訓模式,如以鄉鎮中心校為圓心開展聯片集中培訓;理順管理體製,明確教師培訓工作責任製,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統一管理和規劃並組織實施教師培訓,要加強有效的評估激勵製度建設,可將教師培訓製度與教師職務評聘等管理製度相結合,形成教師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製;教育部門領導和學校管理者要轉變觀念,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確保教師培訓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和足夠的經費等,營造濃鬱的學校培訓氛圍,引領教師變被動為主動,變重形式為重實效,同時還要樹立科研興教理念,營造教科研良好氛圍,積極引領教師立足實踐,著眼應用,開展行動研究以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其專業才能及新課程實踐能力;另外,在加強教師培訓的同時,還要加大農村學校校長培訓的力度以及學生家長的培訓工作。

三、突出特色,開發農村新課程資源

一方麵,不妨對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修訂和完善,可以將教材分為城市版和農村版以適切農村實際。另一方麵,農村特有的自然優勢為新課改提供了豐富的更加適應新課程的資源,要廣泛發動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根據本地區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狀況等實際積極參與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突出農村特色,著眼“農”字並結合當地“三農”需要,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合理開發校本課程資源。特別是農村教師要有課程資源意識,想方設法要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

四、科學評價,營造農村新課程支持氛圍

1.評價是對新課改成效的最終檢驗,也是新課改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新課程呼喚新的切實可行的評價製度。為此,有關部門應明確評價指標,緊貼農村師生實際,建立新的適應農村教育發展的評價體係,真正發揮評價對農村新課改順利實施的導向作用。評價學校應淡化升學率,強調合格率,突出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功力;評價教師應注重考評教師實踐新課程、服務“三農”的理念及素能;考評學生不但要測評學生學業成績,更要考評學生的勞動態度與實踐技能,並且評價方式要體現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