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農村基礎教育及其新課程因應(3)(2 / 3)

一、深化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我國基礎教育的大頭在農村,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改革的重點,也是改革的難點。可以說,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直接影響到全國新課程改革的成敗。

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遵循鄧小平“三個麵向”的要求,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農的方針,立足於21世紀知識經濟、信息化社會和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麵向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從農村教育改革的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因材施教,為培養大批跨世紀的全麵發展的高素質農村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奠定基礎。

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力求構建麵向21世紀的以農村所有學齡兒童素質全麵發展為本的、能適應不同地區農村社會發展要求的、具有多種變式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中小學課程體係。實現“一個目標、三個突破口”的基本任務:“一個目標”即以全麵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增強課程的適切性,滿足農村中每一個兒童和青少年的基本學習需要,實現農村基礎教育機會均等,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三個突破口”即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以下三個方麵要有突破性進展;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依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及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特點,因地製宜地創設多種類型的地方課程,建立具有多種可供選擇變式的普教和職教相互滲透的課程體係;在確定核心課程範圍和學生發展最低標準的基礎上,建立適應農村社會發展需要並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多類型多層次的擴展性課程,並從實際出發處理好核心課程與擴展性課程之間的關係;緊密聯係農村生產和生活實際,實現課程的生活化和大眾化,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使學文化和學技術相結合、預備升學和預備就業相結合、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為培養農村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和創造型人才奠定基礎。

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遵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共性要求的基礎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要求:以農村中小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為中心,兼顧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學科特點的要求;在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普九”的現狀,實現普通教育課程和職業教育課程相結合;以國家規定的中小學基本教育目標為基礎,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課程目標體係,因地製宜實施課程的分級管理,實現課程的多元化、多樣化和彈性化,以適應不同地區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以及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要;增強課程與農村生產、生活的聯係,實現課程的生活化和大眾化,注重自學能力、生活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以課程的相對分科為基礎,實現課程的整合化和綜合化,減少課程門類,減輕學生的負擔,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建立動態、開放的課程教材體係,吸納反映當代人類文明的新思想、新觀念和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實現課程的現代化和開放化。

二、新課程與農村基礎教育現狀之間的矛盾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性與中國的教育現狀不免存在著刻骨的矛盾,這種矛盾最突出地表現在新課程改革與農村基礎教育現狀之間的矛盾上。新課程改革的全麵推開,給農村基礎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戰,這使得本來就弱勢的農村基礎教育麵臨更加艱難的處境,尤其在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素質上。比如,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探究學習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這對改變一直以來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狀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學生主動探究,需要學生通過現有手段或途徑獲得所探究問題的相關信息,通過自己或是群體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從而得出結論,所以探究必須以豐富的信息源為依托。這就要求必須有相應的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互聯網等硬件設施,而我國農村中小學的實際卻與這樣的條件相距甚遠。很多教材上給出的學生探究活動就成了紙上談兵,於是新教材老教法導致學生更加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