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
深化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必須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新教育思想,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拓寬教育服務領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農村學生“升學有基礎,發展有潛力,就業有素養,創業有能力”。為此:一是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小學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係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二是要推進辦學體製改革,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公辦教育的同時還要鼓勵和吸引社會、企業團體及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努力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以化解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三是要推進農村中小學人事製度改革,建立健全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能進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師管理製度,提高農村師資隊伍質量。四是要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的綜合改革,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機製,有效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資源,進一步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五是要加快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的信息化,實現農村與城市教育資源共享,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
4.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減少浪費
由於我國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短時期內不可能在教育投入上增加更多。而目前我國農村還有9萬個教學點,學生主要還分布在這些教學點或村小。雖然這些教學點就讀學生數量少,但即使數量少也要占用學校編製。因此,減少教育網點,建設規範、標準的農村寄宿製學校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一個鄉鎮建立一兩所規範、標準的寄宿製學校,一方麵可以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規範學校教育行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麵,也可以將教師集中到一起以便於各種管理和培訓。而且,由於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農村學生家庭教育匱乏,留守兒童教學和教育管理問題突出,如果把學生和教師相對集中於寄宿製學校,成立一個“留守兒童之家”恰恰補充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足,可謂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及管理問題的良策。
5.強化農村師資隊伍建設
發展農村教育勿“重硬輕軟”。教育上所謂的“硬”指的是校園規模、校舍建設、教學設備等,“軟”指的是教師和校長的素質、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學校的文化氛圍等。各地政府在抓農村基礎教育時一定要把錢用在“刀刃”上,因為是“窮國辦大教育”,學校“硬件”建設往往耗資巨大,所以應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重硬更要重軟、重物更要重人。
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著力提高他們的工資、住房、醫療、養老、培訓等待遇,切實減輕他們的各種負擔,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使他們安居樂教、建功立業。
製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和穩定現崗農村教師安心從教。如建立在農村任教或支教教師的特殊津補貼製度,所需經費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按比例分擔並轉移支付予以保證;也可出台相應激勵政策,除國家規定的教師津貼外,增加地方名師津貼、崗位津貼、農村教師獎勵基金等以穩定農村優秀骨幹教師。
建立城市學校、高等院校和優質資源學校支持農村和社會各界幫扶貧困地區農村的聯誼製度;鼓勵支持辦學質量高的城市學校跟農村建立“辦學共同體”以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教育部門應多組織城市優秀教師下鄉開展教研活動,傳經送寶;選拔農村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城區學校開眼界、學技術,為農村學校培養“永久”牌人才;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便使農村教師充分享受針對農村地區需要的同步課堂、教學光盤和衛星數據廣播等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由上一級別財政直接支付教師工資,吸引優秀人才到邊遠地區農村任教;建立師範生到農村頂崗實習執教機製。立足農村及農村教師實際,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尤其要注重校本培訓;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引領農村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
第三節 農村基礎教育因應新課程
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症結,也是製約農村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目前農村教育教學普遍存在為升學和培養英才服務的傾向,很少考慮普通公民應具備的基礎知識素養,課程內容脫離農村生產、生活實際以及農村學生的經驗和實際,缺乏實用性,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並導致學生學業失敗。黑龍江省克山縣北興鎮保衛村小學胡春輝校長坦言:“農村是一個巨大卻沒有得到很好利用的資源。今天農村學校的課程設置,都是為了引導學生按照主流社會的要求,通過考試和升學,進入城市就業的行列。與當地生活和生計有關的知識,一直處於主流教育之外。從某種程度上看,應試教育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脫離了當地的自然、文化環境,也脫離了當地人的生存和發展背景,沒有為他們提供在當地就業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培養農村孩子具備適應外部和本土兩種環境的知識與能力非常必要,使農村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後,能改變自身生存狀態和當地麵貌,是現在農村教育麵臨的緊迫課題。”新課程為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提供了完善和發展之良機,因此,農村基礎教育應該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改革以適應國家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