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農村學校教師(1)(2 / 3)

二、結構失衡,專業化水平低

1.年齡結構失衡

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老齡化嚴重,中青年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少,不少農村中青年教師斷層嚴重,青黃不接。調查顯示,農村專任教師中,30歲以下僅占22%;45歲以上的占47%。如鄆城縣潘渡鎮吳皮小學8個教學班,337名學生,18名教師,50歲以上的6人,占到34%。特別是近年來一些農村學校被迫接受了一部分鄉鎮分流人員,導致大量低學曆、大年齡的人員占據了本已就緊張的學校編製,使得學校急需的師資難以及時補充,從而加據了教師斷層情況。

2.學科結構失衡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教師學科分布不合理,專業教師少,專業不對口、跨專業上崗的教師多,“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現象突出,學科結構性缺編比較嚴重。有些農村雖已開全規定課程,但任課教師大都是非專業教師。按照教育部和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必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但所要求的英語、信息技術、體育、藝術和綜合活動等學科師資缺口較大,調查發現,如鄆城縣黃安鎮中心學校現有定點小學16處,教學點7處,但專業英語教師隻有6人,大多數小學英語課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幾所小學1名英語教師“走教”,輪流上課。

3.學曆結構失衡

據調查,教師的學曆達標率雖然已達到97.6%,但教師第一學曆普遍較低,正規師範類畢業教師少,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教師中,正規師範類學校畢業的不足三分之一。如鄆城縣郭屯鎮中心學校現有206名教師,參加工作時師範類畢業生僅39人,占教師總數的18.93%。他們多是通過函授、自考、電大等形式取得的後學曆,真正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素質還達不到專科或本科水平。而且,農村教師大多都是民轉公教師即民辦教師轉正,如鄆城縣1986年以前參加工作,在農村教育工作中占主導地位的3085名民師,截止到2002年年底已有2548名民師轉正。伴隨中小學人事製度的改革,一大批不合格的城市教師被分流到了農村學校,而農村初中不合格教師也被“下放”到小學,層層分流、“下放”使農村師資更是雪上加霜。

4.職稱結構失衡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占0.4%;中級職稱教師占41.2%;初級職稱教師占54.4%;無職稱者占4%;小學高級以上職稱教師寥寥無幾,而初級職稱教師偏多。不僅如此,農村中小學教師由於受到名額的限製,僧多粥少,評職稱非常困難。

5.師資分布失衡

2001年以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鄉鎮中小學教師調整權力在鄉鎮,造成鄉鎮之間教師分布不合理,兩極分化嚴重。村小、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為患。調查發現,有一個村小6個年級,隻有5名教師,還有一個村小隻有一位公辦教師,其餘全是村請臨時代課教師。

6.繼續教育困難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製,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成為政府行為。由於經濟欠發達,大部分縣級政府財政基本上都是“吃飯財政”,在保工資、保安全、保運轉還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二元社會結構背景下,政府對農村教育尚關注不夠,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許多農村經費異常緊張,正常的辦公經費都無法保障,就更談不上幫參訓教師報銷必要的培訓費用了。如若由教師全部“自理”繼續教育培訓費用,無疑加重了教師本已過重的負擔,從而限製了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來,農村教師大多都是學曆提升培訓,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參加過其他任何形式的業務培訓學習。並且,繼續教育培訓資源非常缺乏,教師進修學校等師資培訓機構還存在著培訓師資數量不足、培訓方式手段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配套管理機製不健全等整體培訓條件和水平難以適應教師培訓需要。另外,農村校本培訓環境惡劣,農村教師繼續教育觀念落後,不認同繼續教育培訓,工學矛盾突出等,這些無疑都增加了農村教師培訓的難度,降低了培訓的實效。

7.專業化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