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農村學校教師(1)(1 / 3)

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製約新課改實施的瓶頸。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敗很多程度上都取決於農村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及其新課程執行能力。

第一節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現狀

一、壓力增大,職業認同感低

1.經濟負擔重

農村教師因多為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基本上是農教結合的家庭,常要肩挑教學、家務、農活三副重擔,負擔比較重。他們多數人是四五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老矣,小孩尚小,正是讀書之時,其微薄的工資是維持一家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過去十多年在農村實行的鄉鎮財政包幹製導致農村教師收入很低。長年的教學生涯,使得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缺乏生財技能,教學工作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教師收入的單一性,除了經常被拖欠的不足額工資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獎金、醫療、保險等福利待遇。捉襟見肘的工資不僅要養家糊口,還要承擔各種各樣的費用支出,經濟異常拮據。據調查,欠發達地區農村教師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在600~800元的占48.6%,800~1200元的僅有3.9%。39.5%的教師對收入感到不滿意,25.1%的教師對收入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率達到64.6%。

2.工作負擔重

農村由於特殊地理條件的製約,學校規模小,缺編嚴重。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學校不得不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一般情況下,農村中小學教師都要教一門主科,再兼一門副科,而村小教師大多包班上課,包幹所有課程,一個或多個年級多學科教學任務集中於一身,周課時都在16~25節,甚至達30節課以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還要應付一些毫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形式化的檢查評比,教師們都在滿負荷、超負荷地工作著。隨著人事製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勞動量是越來越大。如按農村師生比1∶23的標準核編,某村小共六個年級126人,核定教職工數為6人,已經無法去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規定的課程無法開全開足。再如一個520人的中心小學,12個教學班,周課時數要360節,但核定人數隻為23人,除去行政管理,後勤服務等,實際投入教學一線教師隻能為19人,人均周課時數達19節,加之師資力量不配套,專業不對口,更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不僅如此,農村學生基礎差又受農村落後觀念、陳舊思想的影響,教育難度增大,再加上學生脆弱、厭學難管理,留守兒童的增多,無疑都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特別是班主任,既承擔授課的任務,還負責一個班學生的管理,負擔更是可想而知。升學率仍然是考核教師的主要指標尤其是農村,導致在辦學條件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教師們不得不犧牲課餘時間,加班加點。

3.心理負擔重

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都非常高,尤其是農村學生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都寄托在了教師身上,教師承載了社會、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責任,而這種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常常會給教師帶來巨大心理壓力。而且,社會對教師的評價不合理,如當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社會、家庭、媒體等就會向教師施壓,往往容易把原因全部推到教師身上而缺乏綜合客觀分析的態度。有些素質不高的家長再經常到學校擾亂教師的正常生活和教學秩序,對他們的工作造成很大壓力。由於教師聘任機製尚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把“教師下崗”當做減輕財政負擔的“靈丹”而濫用,以及一些職能部門和學校也動不動將“末位淘汰製”看成管理教師的“妙方”而亂開,再加評職晉級難,導致農村教師的心理壓力普遍較大。調查表明,許多農村教師認為我國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人事製度改革等教育改革都對他們構成了強大的衝擊,麵對新形勢,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另外,地域差異和城鄉差別使不少農村教師在與其他職業及他人的比較中致使心態失衡,產生自卑感,特別是一些農村男教師因經濟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條件差等原因導致婚姻遭遇困難,遂產生了焦慮、憂鬱、自卑等心理問題。學校氛圍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無形而巨大的。

4.生存環境差

由於政府對農村教育關注不夠,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很多農村教育教學設施落後、不健全、不配套,辦學條件極其簡陋,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短缺,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難,再加之布局調整後的許多農村校舍緊張,學生爆滿,班額大人數多,致使農村教師工作環境較城市差之甚多。另外,農村學校功利主義嚴重,應試色彩濃厚,農村家長觀念守舊、落後,農村生較城市學生的基本素養差,還有越來越多的缺少父母必要關愛和教育指導的“留守學生”等等,無疑都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和負擔,惡化了其生存狀態。

5.職業認同感低

由於負擔過重、壓力增大而生存狀態差,農村教師大都對未來缺乏信心,從教情緒低落,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厭倦心理,職業倦怠感明顯增加,從而影響了對自身職業的認同,導致其職業認同度大大降低,增加了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性。許多教師明確表示,如果有可能,願意調到條件好的其他學校或者調離教育係統。調查顯示,隻有18%的教師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將來從事教師職業,而有63%的農村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也走自己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