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新觀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認識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育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要把轉變觀念作為第一位的任務認真抓好。農村中小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必須深切地體會到:實施新課程,就要樹立新型的人才觀、新型的教學觀、新型的評價觀、新型的課程資源觀等,以保證新課改在農村的順利實施。
2.建立長效幫扶機製
一是建立城市學校、高等院校和優質資源學校支持農村和社會各界幫扶貧困地區農村的聯誼製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區域內長期穩定的“校對校”對口支援關係,鼓勵支持辦學質量高的城市小學跟農村建立“辦學共同體”,通過多種有效形式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同時教育部門應多組織城市優秀教師下鄉開展教研活動,傳經送寶,幫助農村教師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
二是選拔農村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城區學校開眼界、學技術,為農村學校培養“永久”牌人才。
三是因地製宜拓寬支教渠道,積極開展多途徑的智力支教活動,如送優秀教師示範課和遠程教育課件下農村,社會各界解囊贈送農村教師教育理論書籍,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便使農村教師充分享受針對農村地區需要的同步課堂、教學光盤和衛星數據廣播等優質教育資源。
四是積極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由上一級別財政直接支付教師工資,吸引優秀人才到邊遠地區農村任教。
五是師範學校要組織高年級的師範生到農村實習執教,在農村建立實習機製,積極探索實習執教多種有效途徑。
六是政府應出台相關的諸如城市教師晉升高級職稱須有在農村校任教經曆的優惠政策,也可設立“農村教師服務崗位”,在經濟、評優、晉級等多方麵充分調動和吸引城市教師和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支教、任教的激勵措施。組織“攜手行動”,通過“調研指導”“送教下鄉”“農村優秀教師教學示範”等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加強城鄉之間聯係,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為新課程在農村的順利推行催化助力。
七是打破校限,統籌配置,切實加大教師的校際流動和對口支持。確立鄉鎮內一盤棋的思想,統一調配中心小學與村小的教師,實行“上掛下聯”和“走教製”等辦法,每年從鄉鎮中心小學選派一定的骨幹教師赴村小任教,村小也可選派少數學生到中心小學學習任教;對村小師資緊缺的外語、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可請一些骨幹教師到村小進行走教,支持村小開全規定的課程。
3.強化繼續教育培訓
大力推進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利用並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優勢,推動農村教師培訓方式的變革。鼓勵和支持縣級教師培訓與教研、電教、電大工作站等教師教育機構資源的整合,建立具有多種功能、適應多種學習模式的區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完善和加強縣—鄉—校三級教師培訓網絡的標準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與統籌,強化其師資建設,提高教師培訓機構的運作能力,並要立足農村教師實際,堅持學用一致、學曆和學力並重的原則,除學曆補償提升教育外,還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研等非學曆的學力、技能教育。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多樣化的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和選擇。要立足農村及農村教師實際,積極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師培訓模式,使他們在自家門口便可以參加學習,如可以將教師按地理區域以鄉鎮中心校為圓心劃片開展聯片集中培訓,尤其要注重校本培訓。
構建質保機製,確保培訓的實效性。教師培訓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地進行,需要通過完善的組織製度來實現。要理順管理體製,明確教師培訓工作責任製,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統一管理、統籌規劃並組織實施教師培訓,杜絕多頭管理、重複培訓和亂辦班、亂收費;要加強有效的評估激勵製度建設,可將教師培訓製度與教師人事製度改革、教師資格證書再認證、教師職務評聘等管理製度相結合,形成教師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製,使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和持續;加強農村教師培訓監管,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機構資質認定和質量評估製度,要設計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質量考評指標體係,以多元並舉的考評形式來調動廣大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培訓的發展和提高。培訓考評可以把過程考評與結果考評相結合,側重過程考評,並且過程考評還應著重看教師在培訓學習中的參與度、積極性、主動性、行為表現以及努力和進步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