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農村學校教師(4)(1 / 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師範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因此,作為教師培養的基地的師範院校應深入農村教育一線調查研究,根據實際需求來定製培養農村學校未來師資。所以,必須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密切與中小學的聯係,完善教師培養模式,注意突出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和師德養成教育,著力推進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課程的教法改革,建立與其培養規模和培養層次相適應的、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強化實踐教學訓練。

而且,為更好地培養適應基礎教育特別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師,師範畢業生離校前都應完成新課程的崗前專題培訓,培訓可分為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兩個部分。通識培訓以學習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主要目的,圍繞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新課程與學生發展、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新課程與評價改革以及新課程與學校發展等問題,促使學生在了解有關課程改革基本信息的同時,思考教育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重要問題;學科培訓主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基本要求學習新的課程理念及其實施方法,主要包括了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培訓、教材具體內容解析、組織教學的原則、策略與方法以及教學錄像觀摩、課例討論等內容。培訓可以邀請課程專家開設講座,也可采取讓學生自學、觀摩教學錄像、案例討論、教案設計、撰寫體會文章、心得交流等方式,使他們一畢業就能很快走進新課程、勝任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三節 提高農村教師新課程適應性

一、新課程對農村教師角色的新要求

1.農村教師必須是新課程的有效執行者

新課程體現了國家意誌和時代要求,而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是新課程的有效執行者。作為有效執行者,新課程對教師寄予了諸多的期待:認同即教師首先必須認同、接納新課程,對新課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有充分的認識,對新課程的意義和前景“堅信不移”,投身課程改革的決心“堅定不移”,不能對新課程有抵觸情緒和抗拒心理;理解即對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教師不能滿足於一般地了解,而要全麵、準確、深刻地理解,要聯係實際認真、反複、原汁原味地研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課程標準》等重要文本,與專家、同伴進行廣泛有效的交流和對話,在實踐中不斷感悟;踐行即教師必須在認同、理解的基礎上立即采取行動,努力踐行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並將其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等待,不觀望。

2.農村教師必須是新課程的有力建設者

新課程重在建設,教師必須承擔起建設新課程的重任。作為新課程的積極建設者,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研究者,新課程強調教師即研究者,要求教師作為研究者投身課程改革,把課改工作當做研究去做,用研究的態度和眼光對待自己的工作,在課改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反思品質,培養強烈的問題意識,掌握基本的研究規範和方法;作為建設者的教師必須是一個創新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生成新課程、開發新課程;作為建設者的教師,還必須是一個合作者,不僅要求教師與同伴合作,還要求教師與學生合作,與專家合作,與社區合作,在合作中參與新課改。教師隻有通過研究、創新、合作,才能更好地成為新課程的積極建設者,而不隻是消極、被動的執行者。

3.農村教師必須是新課程的充分分享者

新課程將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主體,賦予教師共建、共創、共享新課程的權力,讓教師在認識新課程、走進新課程的過程中享受新課程,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學生共同成長,從而感受到職業生命的豐盈。如果說以往的課程改革隻是要求教師作為執行者和建設者投入、奉獻、犧牲,那麼這次課程改革同時還要求教師作為分享者充分享受課改的權力、機遇、成果和種種體驗。因此,新課程迫切要求廣大教師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並擁有多種權力,要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課改中的作用,要勇於分享課改賦予的權力,不要妄自菲薄;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意識到新課程著眼於民族複興和學生發展的同時,也為每個教師的成長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機遇,從而能夠分享課改給自己帶來的機遇,並且抓住機遇促進自我發展;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意識到課程改革將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種種體驗,既有痛苦、迷茫和負擔,也有充實、歡樂和趣味,從而能夠樂於分享這些體驗,以良好的職業心態和飽滿的精神狀態麵對新課程的各種挑戰。作為分享者,新課程強烈呼喚教師的“自我”覺醒,要求教師更加自覺地形成投身課改的內在動力,並在執行新課程、建設新課程的同時,更加自覺地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為自己的職業生活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隻有這樣,教師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與新課程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