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農村學校教師(6)(1 / 3)

其三,現有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運作困難,尤其是縣、鄉兩級人員能力有限、課程設置不合理等,難以滿足教師繼續教育需求,以致很大程度上製約了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如,繼續教育內容仍以自考或函授方式開展的補償性學曆教育為主,不少教師通常選擇易考科目學習以獲取高學曆或應付職稱評定而極少考慮自己所任教專業及學科,結果是學非所用,教非所學,收效甚微。並且內容又多是“大而空”,過於整齊劃一,缺少針對性,遠離農村中小學教師生活及工作實踐,吸引力缺失,以致教師對繼續教育學習普遍產生抵觸情緒;繼續教育模式欠當,如利用節假日開展的運動式、報告式、理論灌輸式的集中繼續教育學習,不僅參與者多,而且又多在遠離農村的城市裏進行,以致費時費力又費錢,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尤其是經濟負擔。即使校本培訓往往也因引領不力或學校繼續教育環境的缺乏而難見成效。

其四,有關教師繼續教育的配套考評機製尚未完全建立,考評仍是傳統學院式的紙筆考試評價,考試管理鬆散,且多為開卷考試,隻要按時參“考”會“抄”即能順利過關領證,以至於來不來培訓,看不看教材,聽不聽輔導無所謂。不僅如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沒有把教師繼續教育納入常規管理和考核,缺少延續性跟蹤服務,導致繼續教育基本淪落成為一種終結性教育,“證”到手之際也正是繼續教育學習結束之時,以至於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後勁不足,繼續教育的可持續性差。

二、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建議

1.建立長效投入機製,確保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穩固性

1999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在地方教育事業經費中專項列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製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人均基本費用標準。”所以,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的保障機製以及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繼續教育成本分擔機製。各地應將必要的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特別是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並按屬地教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單獨列支且專款專用,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加大對農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經費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村中小學校遠程教育工程建設步伐。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由政府、學校及教師個人共同承擔成本的分擔機製,經濟條件許可的地方不妨試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繼續教育全免費製,以發揮和實現教育的公益性。與此同時,各地必須嚴格規範教師繼續教育收費行為,不能“羊毛出在羊身上”,更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把教師繼續教育當做部門創收的“搖錢樹”。

2.構建新型培訓體係,確保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針對性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學曆達標任務的基本完成,應將以學曆補償提高為重點的農村教師繼續教育轉向以業務提升為主的繼續教育,建議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由中央財政設立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專款以支持。

立足農村及農村中小學教師實際,積極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使農村教師在自家門口便可以參加學習,如集中聯片培訓、校本培訓等。可以將教師按地理區域以鄉鎮中心校為圓心劃片開展聯片集中繼續教育,實施名師“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對農村教師傳、幫、帶。強化以“問題”為中心的校本培訓,切實解決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工學矛盾,減輕教師負擔,確保實效。大力推進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利用並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優勢,推動農村教師繼續教育方式的變革。

各級教師繼續教育機構要強化內部管理,采取切實措施提高培訓教師的“施訓”素質和能力,並要積極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多樣化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資源,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和選擇。要堅持學用一致、學曆和學力並重的原則,除學曆補償提升教育外,還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研等非學曆的學力、技能教育。

3.構建質保機製,確保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效性

其一,管理體製。教師繼續教育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地進行,需要通過完善的組織製度來實現。要理順管理體製,明確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責任製,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統一管理、統籌規劃並組織實施教師培訓,杜絕多頭管理、重複培訓和亂辦班、亂收費。培訓機構是教師繼續教育組織的主體和繼續教育培訓的直接實施者,其組織、協調、指導、管理和服務水平直接關係到繼續教育的質量,所以,應完善和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網絡的標準化建設,尤其應大力提高縣、鄉兩級教師培訓機構的運作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與統籌,強化其師資建設。

其二,激勵機製。要加強有效的評估激勵製度建設,可將教師繼續教育製度與教師人事製度改革、教師資格證書再認證、教師職務評聘等管理製度相結合,形成教師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製,使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