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農村學校校長(1)(2 / 3)

3.農村校長是新課程的實踐促進者

學校的管理行為直接關係到一所學校課改的成效。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校長已不再是孤立的課程領導者。課程領導,人人有責,已經成為課程領導發展的趨勢。作為校長,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時,更要主動調整管理行為,促進學校課改目標的實現。因此,校長必須從學校自身的教育實踐出發,引領建立一個學習型課程領導組織,采用多種形式多種策略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習機會,如學校可以確定“教學科研日”,組織教師紮實開展新課程教研活動特別是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水平和能力。而且,校長應主動參與新課程改革,承擔新課程改革的學科教學工作,深入教研組和課堂,在親自踐行中研究和指導新課程改革,還要多聽課改教師的課,與師生一起研究、探討、分析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遇到的新問題,以課題研究促課改,喚醒教師對新課程的創新潛能,使新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第二節 農村校長的課程領導

就新課程改革而言,所謂課程領導就是指學校領導圍繞整個新課程改革的積極推進而進行的科學預測、決策、策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等一係列高效的管理活動。作為農村中小學校長更應積極進行課程領導,有力推進新課程在農村的順利實施與深化,不斷加快新課程改革進程,實現新課程目標。

一、形成管理新思維

形成清晰的發展戰略觀。麵對新課程改革,農村中小學校長應當積極分析外部環境,辨明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明確農村中小學課改的約束條件,主動承擔起倡導新的教育理念、普及教育科學、提高教師素質、積蓄教學資源、爭取家長配合等責任和義務,為實施新課程做好充分的物資和精神準備。而且,農村中小學校長還應清楚農村是農村中小學發展的基石和沃土,拋開這一前提將無任何優勢可言。農村中小學所麵臨的微觀環境主要包括鄉鎮政府、村委會、學生家長和社區其他公眾,所以校長應主動適應、影響環境。為此,學校培養目標要適時調整以不斷適應所在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形式多樣的對外交流如共同研討學校發展規劃、邀請觀摩課堂教學、舉辦有家長參加的各種學生競賽等,改善學校與微觀環境的關係,從而獲取更多的來自學生家長、群眾及鄉村幹部支持。另外,《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農村中小學要注重全麵素質教育,在適當階段增加農業和其他實用技術的教學內容,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為鄉鎮企業和農村產業升級提供充足、適用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決定》明確了農村中小學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方向,成為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校長還要製定學校發展戰略和符合校情的新課改總體規劃,不失時機地創辦農村特色學校,為新課改鋪軌導行。對上級部門的規定,要做到細嚼細品的精加工,消化吸收為己有,不斷充實目標規劃,使之常保鮮活,為創辦農村特色學校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