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農村學校校長(1)(1 / 3)

第一節 農村校長的課程角色

一、農村校長的課程適應

校長是新課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是整個學校課程改革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新課程改革對於學校領導是機遇,也是挑戰。菲律賓教育文化體育部長費巴拉說:“校長手裏不應該拿著鞭子,而應該舉著旗幟,走在前麵。”因此,校長必須在新課程改革中要轉變觀念,明確職責,把握角色定位,積極主動地組織參與和引領,以促進新課程實施的推進。但在新課程實踐中,農村校長還存在著對新課程改革的不適應。

部分農村中小學校長對新課程的認識存在誤區,把新課程改革當做是換換教材、擺擺花架子,仍固執地認為當前評價學校辦學質量還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看升學率,實施新課程是城市學校的事,是以後的事,有等待觀望心理,實施新課程的積極性不高。還有部分校長認為實施新課程是教師的事,組織管理是主任的事,與自己關係不大,無需對新課程進行深入細致的全麵了解。由於校長認識上的不到位而不能把新課程實施納入校長行為,使新課程缺乏有效的領導和組織管理。部分農村校長擅長和熱衷於事務管理,不擅長抓業務管理,自身業務管理素質薄弱。麵對新課程,缺乏係統的學習與研究,缺乏細致全麵的了解和掌握,不能與教師一道研究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能發揮有效指導和引領作用,校長實施新課程處於“自由”狀態。

許多農村學校校長麵對城鄉差異,麵對充滿差異的學生,麵對明顯滯後的考試評價製度等等有些不知所措。他們往往以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不足、設施落後、師資缺乏、暫時無法實施新課程為借口,墨守成規,不積極因地製宜進行課程改革,這些都致使農村學校新課程實施處於被動局麵。

二、農村校長的課程角色

校長作為農村中小學學的最高行政長官,其角色本身具有極強的影響力。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廣大農村中小學校長應擺正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努力擴大自身在課程改革中的影響力和執行力。

1.農村校長是新課程的倡導引領者

校長作為一校之長,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應成為倡導改革的“吹鼓手”,率先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關知識、基本要求、實施步驟和基本方法,率先從思想上認識和領會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堅持從治學方略、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新課程改革理念,堅持在各種場合宣傳新課程改革,倡導新課程改革,努力使自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倡導者和引領者。實踐證明,校長的鮮明態度和思路對引導校長盡快步入新課程工作軌道是十分重要的。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新課程改革需要校長的正確引領,也隻有在校長的引領下,新課程改革才能開出鮮豔的花,結出豐實的果。廣大農村中小學校長要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按照因地製宜的原則,統籌學校新課程建設,科學整合和調配學校的各種資源,合理安排校本教研、課程資源開發和整合等新課程改革的各項工作,科學配置和調配學校教師,引導他們轉變觀念積極研究和實踐新課程,努力推動學校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而且,校長還要積極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因為新課程的實施最終是要落實到學生身上。總之,校長要領導全校各部門行動起來,全體師生行動起來,有係統、有計劃地開展學生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2.農村校長是新課程的學習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因此,校長要引領全體師生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思想。為達成這一目標,校長必須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和“研究者”,通過培訓、閱讀、向專家和同行請教等途徑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新課程,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及專業水平。校長隻有對新課程具有深入而廣博的知識和能力,成為整個學校乃至更大範圍內的新課程帶頭人,才能充分發揮其課程領導職能。校長學習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掌握基礎理論,還要對照理論,反思自己的管理實踐,提煉適合本校的新課程實施策略,有效推動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