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師資低微,工學矛盾大
目前,農村學校教師師資結構嚴重失衡,不僅青黃不接,而且多為民轉公或代課教師,極少受過正規師範教育,以至於學曆低,基礎差,底子薄,知識老化,能力弱化,缺少實施和同化新課程的必要“知識鏈”,新課程轉化率不高,從而給新課程培訓帶來困難。不僅如此,廣大農村教師常常是肩挑工作、家務、農活三副重擔,他們都在超負荷運轉,以致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等去參加新課程的培訓學習。況且,目前的培訓又多為非脫產形式,很多農村學校師資緊缺且教師都是包班上課,外出培訓勢必影響教學,所以學習和工作的關係及其隱含的矛盾衝突就必然成為他們不得不要首先考慮和麵對的現實問題。
4.管理缺位,針對性不強
由於部分領導對教師新課程培訓工作認識的不到位,以致教師培訓機製不健全,體製混亂,監管不力,運作困難。
其一,教師在接受教育主管部門以及政府其它部門多頭管理且相關部門統籌缺失的情況下而不得不參與來自方方麵麵的種種培訓,結果是重複培訓、資源浪費,尤其是個別部門以盈利為目的,把教師培訓當做部門“發財之道”,從而給教師培訓帶來極壞影響。
其二,現有農村教師培訓機構運作困難,尤其是縣、鄉兩級機構人員施訓能力有限、課程設置不合理、培訓內容隨意性大而空等都難以滿足教師培訓需求。
其三,培訓模式差強人意,當前農村教師新課程培訓存在的突出問題往往表現為培訓方式方法單一落後,重理論而輕實踐,重課堂學科知識灌輸而輕專家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沒有充分考慮農村教師的個性化需求、經濟承受力和工學矛盾,以致費時費力費錢,加重了其負擔特別是經濟負擔,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對培訓產生抵觸、厭煩情緒,學習動機喪失,進而影響培訓成效。而且,培訓後的考核也仍延循傳統學院式的紙筆測試,且施訓者也往往投受訓教師所好,對考評敷衍了事,“證”到手過關之際也正是培訓學習結束之時,缺少延續性跟蹤服務,最終導致教師新課程培訓後勁不足,可持續性差。
二、提高農村教師新課程培訓實效的建議
1.長效投入,確保新課程培訓的穩固性
經費支持是新課程培訓的重要物質保障,合理分配和使用好經費,直接關係著培訓的水平、質量、效果以及廣大農村參訓教師的切身利益及其對待新課程培訓的心態。為此,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師培訓經費的保障機製以及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培訓成本分擔機製,應將必要的教師培訓經費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單獨列支且專款專用,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加大對農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教師培訓經費的支持力度,經濟條件許可的地方不妨試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培訓全免費製,以最大限度減輕農村教師的經濟負擔,提高他們積極參訓的主動性。與此同時,各地必須嚴格規範教師培訓收費行為,不能“羊毛出在羊身上”,更不能以盈利為目的,搞部門創收。
2.強化管理,確保新課程培訓的針對性
第一,理順管理體製,明確教師新課程培訓工作責任製,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統一管理、統籌規劃並組織實施,杜絕多頭管理、重複培訓和亂辦班、亂收費。加大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機構及其師資隊伍建設,高效重組和開發優質教師培訓資源,還應完善和加強縣—鄉—校三級新課程培訓網絡的標準化建設,尤其要大力提高縣、鄉兩級培訓機構的運作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與統籌。
第二,立足農村及教師實際,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建立鄉鎮區域教師學習中心采取專題報告、觀摩教學、說課評課、專家谘詢、交流互動等多種形式開展聯片集中培訓,強化校本培訓,大力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並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優勢實施遠程網絡培訓,組織專家、名師到農村學校進行現場培訓等等,以針對性與實用性強的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新課程培訓模式來切實解決教師參加培訓學習的工學矛盾,降低培訓成本,減輕教師負擔。
第三,加強有效的評估激勵製度建設,可將教師新課程培訓製度與教師人事製度、教師資格證書再認證、教師職務評聘等管理製度有機結合,強化農村教師新課程培訓監管,使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的積極性不斷得以激發。貼近農村學校及教師實際,設計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考評指標體係來調動培訓雙方參與積極性,促進新課程培訓的發展。一方麵,加強對教師培訓機構培訓資質的評估及對校本培訓學校管理的評估,以引導和促進培訓機構與校本培訓的有機結合,使培訓工作更加製度化、規範化;另一方麵,加強對受訓教師考評,要把過程考評與結果考評相結合,側重過程考評,並且過程考評還應著重看教師在培訓學習中的參與度、積極性、主動性、行為表現以及努力和進步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