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農村學校校長(2)(1 / 3)

四、轉變學校領導行為

校長要主動進行校長管理重心的轉移,變單純強調教師學曆層次的提高為徹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變盲目應付上級檢查為切實抓好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變事無巨細地監控為教師充分專業自主權的賦予,關注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促使廣大教師采取更有針對性的、靈活機動的策略將其主要精力投入到新課程教學中。同時,校長要堅持從農村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構建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農村中小學評價體係。另外,當新課程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難時,校長應由過去所習慣的批評指責方式轉變為想方設法為教育教學做出服務,以誠摯態度、積極行動幫助教師渡過難關。

五、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

農村中小學校長首先應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明確學校課程建設的方向,建立起正確的課程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者選用適當的校本課程”。因此,校長在實施課程領導時,還要深入理解國家三級課程體係的核心內涵,在保證開足國家、地方課程外,積極進行校本課程建設,應當建構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而且,校長在課程領導上既要立足課堂,還要關注課程實施全程,特別要注意課前的備課與課後的深化。另外,要大力提升校長的反思能力,要強化校長的管理行為反思尤其是新課程教學反思,不斷提高校長的新課程決策和領導能力,進而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六、強化校長專業化建設

農村中小學校長是新課程改革的領導者、組織者、引領者和實踐者。培養和打造一批好校長,使其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專家,對於新課程在農村的順利推進和有效深化意義重大。一般而言,農村中小學校長學曆起點相對較低,外出學習機會少,在很多方麵都需要“補課”。因此,作為校長應主動自學自研,豐富自身內涵,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而且,還要加大校長繼續教育培訓力度,完善培訓內容和模式,突出前瞻性、實用性、問題性、創新性,建立科學的校長評價製度,使校長培訓在有效的監督評價中進行,保證培訓質量。另外,要積極推行校長聘任製和職級製。嚴格掌握任職條件,引入競爭機製,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選拔農村校長,要加強校長崗位任前培訓力度,逐步使校長成為知識型、學者型、研究型、管理型的人才。同時積極穩妥地推行校長試用製、任期製和職級製,強化對校長的教育管理監督力度,對考核不合格或嚴重失職、瀆職者,應及時予以解聘或撤職,形成校長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位置能進能出的動態機製。

【相關鏈接】

欠發達地區農村校校長對學校教科研的引領

摘要: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教科研實踐中,因校長對教科研的重視不夠和引領不力而致學校教科研工作出現諸多問題,教科研工作難以有效開展,進而影響了農村學校教師專業化水平及其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農村學校校長可從樹理念、增投入、建機製、強師訓、重轉化等方麵強化對教師教科研的引領。

關鍵詞:農村校長;教科研;引領

現如今,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不斷得到人們的重視,其地位不斷得到提高,但在某些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教育科研仍然難以開展,存在很多問題,成為了製約學校發展的瓶頸。這不能不說與校長的引領不力有關。本文論述了欠發達地區農村校校長對學校教科研引領不力的現象及由此導致的主要問題,並試提出幾點改善意見。

一、農村學校校長對學校教科研引領不力

表現1:有些校長雖然口頭上也講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講“科研興教”,但心裏對教育科研的作用仍持懷疑態度,並認為傳統經驗已足以保證、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內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搞教育科研隻是錦上添花之舉,搞不搞教科研對學校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因而忽視了學校教科研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