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農村學校學生(1)(1 / 3)

第一節 農村學生新課程適應性

一、農村中小學學生學情

1.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相對偏低

受農村經濟條件、文化環境的限製,農村學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良好的學前教育,學習起點低,底子薄,知識麵窄,見識不廣,學生在信息獲取的方法、途徑、渠道、手段以及信息量等諸多方麵均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單一。而且,由於受農村客觀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製,農村學生所擁有的學習資源相當有限,如計算機基本沒有,學校圖書甚少又很少向學生開放,願意購買圖書讓孩子閱讀的家長為數不多,教師業務水平低,他們回家後還要幫助或代理家長處理許多家務而減少了用在學習上的時間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農村學生的學習,從而造成農村學生基礎普遍較差。不僅如此,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新“讀書無用論”不僅影響著農村家長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導致學生學習目的不明,學習能力低,不善與人交流合作,根本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理念下全新的教學模式。

2.“留守兒童”增多,教育問題嚴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民的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和隔代撫養的“代理家長”,保守估計留守兒童在農村一些地區已占到七成左右。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分為單親監護、隔代監護、親朋監護、同輩或自我監護等不同的形式。有關研究顯示:母親作為監護人(單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顧,親戚監護次之,祖輩監護(隔代監護)較差,而同輩或自我監護類型下的留守兒童生活狀況最差。由於農活忙、祖輩文化程度有限和教育方法不當等諸多因素,許多留守兒童從小得不到正確的家庭教育引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調查顯示,被訪留守兒童中,57.1%不想讓父母出去希望生活在一起,57.2%認為住在一起的親戚沒有父母對自己好,76%表示願意被父母帶到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在被訪的留守兒童中,50%表示遇到煩心事或困難會悶在心裏,28.6%會和自己要好的同學或朋友說,14.3%會和住在一起的親戚說,隻有7.1%表示會和父母聯係。他們多數認為所謂的“監護人”對自己的約束和教育少,遇到問題多半是自己解決。眾所周知,正處於成長發育關鍵時期留守的少年兒童由於“父母缺位”和“管護空檔”,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嗬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厭學,行為習慣差,性格脾氣倔強,人際交流不主動,社會安全感不強,一些人甚至會因網絡迷戀或暴力模仿而走上違反犯罪之路。留守兒童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給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農村學生課業重厭學,心理處劣勢

盡管新課程已經在廣大農村中小學推行開來,但受應試教育的習慣影響,農村學校及其師生仍然都背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學生尤其是中學的學生課業負擔較重。主要表現在:學習時間長,每天學習時間普遍超過8小時,導致睡眠不足;作業量大,農村中學學生平均每天的課外作業總量在3小時以上,並且考試頻繁特別是語、英、數、理、化考試最頻繁;課程科目多,內容難要求高,功課難度大等等。由於家長和教師的過高期望、課業負擔的繁重、學習目標的模糊、電子遊戲等外界的誘惑造成不少學生精神崩潰,學習失去信心而產生厭學情緒。

另外,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小農經濟”意識仍相當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存在普遍。農村“三多三無”現象明顯:一是外出打工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指導;二是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指導;三是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指導,對孩子缺乏關心和理解,家庭民主氣氛不濃,父母動輒訓斥、懲罰。受農村社區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與城市學生同台競爭,心理上自然處於劣勢。再加上課程重、作業多、考試多以及同學間競爭激烈升學壓力大等,極易誘發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產生。

4.農村學生勤奮樸實自立

由於從小生活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中,農村學生相對城市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較多,不易受網吧、遊戲廳的影響,受農村優良民風的熏陶多而更加純樸、更加勤奮、更加自然、更加接近生活的本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農村學生自立能力較強,大部分農村學生在學習之餘都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往往在家長外出打工的情況下都能部分地擔起了家庭生活的擔子,參加各種生產活動,從而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情感體驗,培養了自理能力,鍛煉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強意誌品質等,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強,生活和學習等更加自立自主。而且,農村學生大多生活在一個“非獨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與“唯我獨尊”的心態弱,謙讓、幫助、關愛和合作意識相對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