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帝國,乃中原諸國之中少有以武安邦,崇武為尊的強國之一。
甲子有記,春秋亂戰,中原諸侯王相各為朝綱,立國定號之時,元武國不過是其中一個勢力極小的邊陲小國而已,論實力比不上北燕南趙,論兵馬又是人窮馬瘦,可謂矛鈍刀爛,財政每年赤字當頭,卻又偏處於各大諸侯利益交鋒的中心所在。
潰兵十萬,守城無期,能領軍的眾將不過寥寥二十,如此糟糕的境地,在烽火燎原,兵荒馬亂的春秋,能不被吞並滅國便已是萬幸,何來多餘力氣去與其他列候疆王爭個強弱?
元成三年,先皇駕崩。
留了個文綱不力,武臣虛乏的局麵下來。
當時,北臨蠻夷,那些鮮卑怒羌的北荒蠻子,野心勃勃,從北向南一路殺來,長驅直入中原,滅南疆,占西涼,氣勢恢宏浩蕩,誓有不殺盡中原諸侯不罷休的氣派。
那一年,中原元武,是蠻夷可汗最想攻下的一個小國。
同期三月,燕趙兩國投契一書,聯起手來,揮軍南下,掃蕩六合,席卷八荒,血洗諸侯列疆無數,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而元武,卻在這割據最是厲害的浩劫中頑強殘存下來,足足一個甲子,成了中原唯一一個沒被燕趙整合吞並的小國。
正當北荒蠻子大舉進攻,燕趙刺史不斷投書勸降之時。
先皇仙逝了,一時之間,滿朝文武隻覺天都快塌了。然而這樣一個天大的爛攤子,最終落到了年僅十歲的太子身上。
猶記太子登基的那一日,邊境兵臨城下,蠻軍十萬,鐵騎洪流,如黑雲一般壓來,守城兵將隻有三萬不到。
文成武將,伏於丹犀前,口稱萬歲之人,所剩無幾,其餘大都已經擇慌而逃。
元武一片滅國之相!
正當天下人以為元武國走到盡頭末路,太子舜蒼要成為曆史上最短命的“紅線皇帝”時,由他手寫一紙詔書便就此傳了出去。
詔書一出,江湖風聲四起,以神拳幫,寒門穀,銀月宗等勢力為首,短短一周之內,便召集到了各路英雄豪傑。那些原本讓朝廷瞧不上眼的莽夫武徒們,卻是在朝廷最危難之際,助其攘除了外敵,平定天下。
劫難之後三十年,太子舜蒼更是大肆推崇武道,並直接將國號從“成”改成“武!”
這使得元成年代那以文治國,禮儀為先的理念徹底沒了下文,在舜蒼的宣揚下,之前遭到打壓的江湖勢力,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相繼崛起。
而神拳幫,寒門穀,銀月宗等門派也乘此良機,不斷招兵買馬,這才壯大到如今無人撼動的地位。
不僅如此,舜蒼還免去了參議大臣等數十位文臣職位,直接建立帝國第一武道學院,“天山學府”,分管天下其他武道學院。
至此,以武為尊,強者為王的思想便徹底蔓延生根。舜蒼言道:“天下弱肉強食居多,先皇所謂禮儀一套,實在虛妄,如今世道,武力至上,才是王道。”
往後百年,這句平平無奇的話語卻成了天山學府的一句至理名言,與其他江湖門派有所區別,天山學府是舜蒼一手建立並壯大,耗費無數心血而起。
內中高手如雲,天才輩出,囊括四海八荒的絕頂大家,其中更是不乏巔峰級強者坐鎮。
這般大的手筆,即便放眼整個中原浩土,都是奇缺無比。
雖然舜蒼逝世多年,立下的豐功偉績,皆成了傳說奇書一卷,幾百春秋過往如白駒過隙,朝綱換了一代又一代,但他親手創下立名的天山學府之名號,卻坐了個實實在在。
若說帝國三大頂尖門派與天山學府相比,到底誰的實力更勝一籌,恐怕沒人能說過所以然出來,可若提到底蘊,毫無疑問,天山學府首屈一指。
神拳幫,寒門穀說到底不過江湖一流,武道至上,卻始終少了幾分該有的神韻。
天山學府雖同樣推崇武道,然麾下號稱諸子百家,賢士八千,專謀王霸之略,縱橫權術,陽謀陰謀可謂是樣樣在手,這一點絕非神拳幫那等莽夫教派所比。
如此一來,僅僅以學府之名便能揚名立萬的天山學府,就更是無人敢小覷了。
每年學府下到郡縣城池足有百零單八,從中挑出修武天賦最好的種子。可這些地方上的天才翹楚,等到了學府之內才明白一點,修武天賦再高,資質再好,也不過是一個外府弟子而已,要想進到內府修行更高的法門絕學,除了天賦異稟,資質過人以外,還得具備一定謀略才術。
學府天才無數,然大都徘徊於外府,多年以來,內府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無人知曉。
謀略和武學,這兩道本就天壤之別,卻硬要將其合修的法子究竟是誰想出來的?答案很明顯,除了整日躲在天山蓮花峰上坐觀天象,夜看北鬥的聶瘋子,沒人能想出這麼個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