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成年人並不知道孩子對手的使用是需要鍛煉的,那麼孩子在用手工作的時候就會受到成年人的阻礙。我們不能隻是單純地把成年人的這種行為解釋成本能的保護欲,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有一個很明顯的外在原因,就是成年人對事情結果的重視,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判斷,以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

對於經驗豐富和心理成熟的成年人來說,處理事情時很必要的一條原則就是爭取最大的效益。這樣成年人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的方法把這件事情做完。

當成年人看見兒童付出很多的努力後,仍然沒有取得什麼成效的時候,自然有種想要幫助兒童的衝動。

兒童對瑣碎又無聊的事情有極大的興趣,並且會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去做,最後也不會有什麼意義,這在成年人看來實在是奇怪。

當一個孩子看到桌布斜了,他就會在腦子裏想桌布應該怎麼鋪,然後他就會小心地嚐試把桌布鋪正。這對於剛剛開始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舉動。

但是孩子的壯舉是要成年人克製自己的,隻有成年人不去幫孩子,孩子才會自己完成。

一個兒童拿起梳妝台上的梳子開始往頭上放的時候,這種可貴的行為不但不會得到成年人的讚揚,反而會招來一頓批評。因為成年人覺得孩子不可能快速把頭發梳好,而自己可以幫孩子快速梳好,於是就替孩子梳頭。

可是梳頭這個簡單的活動隻是兒童進行的嚐試,是個體會快樂的過程。當成年人走過來奪過梳子,替孩子梳頭。在孩子眼中,成年人如同巨人一般,讓孩子無法抗爭。

當孩子在自己嚐試著係鞋帶或穿衣服的時候,同樣的場景又會出現。成年人每次都會把自己的意誌主觀地強行加給兒童,每次兒童的想法都不會變為實際行動。

成年人對孩子的行為看不過去,是因為成年人認為孩子做的事情沒有用處,二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方式和行動節奏和成年人有所差異。

行動的節奏,不是個可以隨便改的概念和習慣。它幾乎就像一個人的體形,是一個人特有的特征。

當一個人的行為節奏和我們自身的節奏相差無幾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快感。可是如果因為一些原因,我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節奏以適應別人的節奏時,我們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舉個例子說,當我們和一個腿部有疾病的人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不適應;當我們看到中風的患者在用手顫抖地把杯子送到嘴邊的時候,這種顫抖就會和我們的靈活行動形成強烈的對比,讓我們的心裏非常難受。

如果讓我們幫助這些人,我們很容易就用自己的節奏取代他們的節奏,以此緩解相互之間的差異帶來的不適應感。

成年人和兒童之間的一些行為,同上麵所說的情況差不多。兒童有自己的行動節奏,兒童也喜歡在這種不慌不忙的節奏中進行某些活動,可是兒童的節奏和成年人的節奏是不一樣的。當成年人看到孩子做事的節奏時就會覺得非常不舒服,就會有種想改變兒童節奏的衝動。

從成年人的心理分析,他們喜歡那些敏感度高和迅速的節奏。比如,即使活潑好動的孩子造成了很多的混亂和無序,成年人也認為可以忍受。他可以什麼都不管,因為他知道兒童這樣做是出於天性。

可是一個孩子在緩慢做著一些事情的時候,成年人在旁邊看著就很難受。成年人會想著幹預孩子,有種想幫孩子的衝動。

可是成年人這樣做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兒童感興趣的事被成年人做了,這樣就限製了孩子的發展,成年人本身也就成了孩子自然發展的絆腳石。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大聲哭鬧,不讓成年人幫助自己,這表明孩子並不想讓成年人來替他做這些事,他想自己成長。

沒有人會想到,對兒童沒有什麼用的幫助,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帶來壓抑。這種影響會伴隨著兒童以後的日子,帶來嚴重的後果。

在日本有這樣的習俗,凡是夭折或遭不幸去世的兒童,成年人在祭奠的時候都會在墓碑前放一個石塊。成年人在墓碑前放石塊,是為了讓死去的兒童建一個玩具城堡,可是據說死去的兒兒童建的城堡會被惡魔破壞掉。

兒童在死後也會受到痛苦的折磨,這真是一個驚人的觀念,這也說明了一點,我們已經把潛意識帶入了死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