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呢?”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引用盧梭的觀點成了這個問題最流行的答案:“從七八歲開始吧”。對於持這種觀點的人,我隻好對他們說:“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還沒有接受過教導,甚至還不進行任何教育的孩子,你去好好看看吧,看看他長大之後成了什麼樣的人。通常情況下,你將會發現他們已經變得任性自私、粗暴無知,隻憑自己的欲望和惡習行事。如果你想要一個這樣的孩子,那好吧,你就這樣做好了!”
有一次,我與一個自稱對教育很在行的人進行談話。看到我的兒子在小小年紀就被教育得知書達理,他的語氣裏充滿了輕蔑。
“不,”他說,“這種事絕不可能發生在我的兒子身上。他要享受童年。在8歲之前,他都能做任何他樂意做的事情,有保姆和他媽媽照看著就行了。”(事實上,他媽媽忙著周旋於社交生活中,孩子就留給仆人照顧了——原著注)
“那以後你就教不了他了。”我很快反駁道。
結果表明我是正確的。盡管這個男孩天生十分聰穎,長大後卻是一事無成,隻是一個缺點不少的普通人而已。假如他生來頭腦簡單,還不被他父親錯誤地培養得更一事無成!
也許有人要反駁說,好多偉人也都是這麼長大的。確實有這種情況,但這也是極少數。那也隻是因為他們出名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早期的生活也被人所知,然後人們就得出了愚蠢的結論,認為那樣才是正確的。但是,人通常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光明的一麵,也能發現陰暗的那一麵,因為早年養成的缺點是根深蒂固,難以消除的。要在一個這樣長大的偉人身上找出使其蒙羞的缺點也不是件難事,但我不會這麼做的,這是一種病態的行為。
那些主張放任自流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的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真正的天才——總會取得成功,並成就一番偉業。但對那些隻有中人之資或能力低下的人來說,這種方式就足以毀掉他們,而這樣的人比起天才來可要多得多。人們還忘記了,那些天才如果一開始就能得到恰當的指導和教育,他將能成為一個更高尚、更卓越,對社會更有用的人。
同樣一個人,如果因為本質上的缺陷,隻能達到80分的成就。但加以精心的引導和有利的環境塑造,可能達到100分的成功。也就是說,他可以將好的那一麵發揮到可能達到的最完美的層次。
如果把孩子放任自流或交給仆人照料,他就自然要和街上其他小孩玩在一起。一開始可能隻是鄰裏之間,然後是朋友和熟人,最後就和所有的孩子都認識了。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孩子們也當然喜歡孩子們的世界。他們喜歡玩耍,能在戶外盡情地玩耍是最愜意的事情,因為清新的空氣能使人增強體力、精神愉悅。因此,孩子們在露天玩耍時最為高興,尤其是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如果讓我選擇,盡管街上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我也寧願孩子在街上玩一會兒,而不是一直待在屋子裏。我在這裏說的不是柏林的房子,柏林的房子通常都很高大寬敞,通風采光也都很好,住在裏麵非常舒適,如果父母們安排得當的話,可以把房間作為孩子的一個小遊戲廳。我這裏說的是在小鎮上或鄉村裏的房子,通常一家人擠在狹小、低矮、擁擠、潮濕的地下室裏,房間裏到處堆滿了各種生活用具。
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們日漸衰弱,他們的消化能力下降,脈搏緩慢,麵色蒼白,眼神黯淡,生命的火焰在逐漸熄滅。他們開始胃痛、頭痛、牙痛,渾身上下都不舒服,精神困倦。隨後就變得性格倔強、固執、性情反常,甚至卑屈、駑鈍、偏激、短視。健康的街頭頑童也比這樣要好啊,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的獨特方法,還能偶爾冒出新點子。與之相比,這樣成天待在家裏的孩子隻適合做個打掃家務的仆人。做個仆人,他就能在熟悉的環境裏優哉遊哉。
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忽視在大街上玩耍會存在的很大危險。我怎麼可能忽視呢?我親眼目睹過並且感到十分擔憂。在這裏我不想說他們受到的誘惑,也不說最可怕的少年罪行,相互慫恿通過違抗父母來顯示出對父母的不尊重,以及欺騙、偷盜等行為。確實,這類現象經常發生,其後果非常可怕。但我想說的是孩子們在街頭玩耍時經常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