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一】小學科學《水》
【教學實錄】
一、觀察水是什麼樣
師:水是什麼樣的東西?今天大家一起來研究它。(板書:水)桌上有水槽,兩個杯子,每人有一支幹淨的筷子。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玩中發現水是什麼樣的東西,看看等一會誰能說得最全麵。
【點評】材料結構的含義是清楚的。但個別地方還可以研究,這在後麵將說到。
(學生玩水,教師到各組巡視,偶爾同學生交談,持續時間為5分鍾)。師:大家玩得很高興,現在說說水是什麼樣。
(劉默耕老師看了教學錄像後,認為說“試”好,避免說“玩”,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不是“玩”。)生:水是沒有味道的,白色的。
(教師在黑板上簡要記錄下學生的發言:沒有味道、白色。以後每個學生發言都簡要寫在黑板上)。
生:把杯子裏灌進水,杯子就沉下去,不灌水杯子就浮著。小杯裝滿水,倒進大杯裏去,裝不滿大杯。
【點評】這裏,學生研究的對象已經不是水,而是杯子的容積了。學生熟悉的杯子,是作為容器的杯子,如果教師在巡視時不加指導,學生的研究對象可能隨意改變。如果這兩個杯子是想讓學生得出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從而為建立“液體”這個概念提供表象,那麼選用的兩個杯子形狀差別還可以大一些,比如說一個圓的,一個方的。但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水,而不是杯子本身,即觀察水裝在杯子裏的形狀或壓在水槽裏排開水的形狀等等。
師:你說的是不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小杯子裏的水裝不滿大杯子,那該怎麼寫(學生同意寫成裝不滿)。
生:水是冰涼的。
生:用小棍棍攪動水,水會冒泡泡,用手攪水,水也會冒泡泡。
生:水抓不住,一抓就掉下去了。
(老師請這位同學到講台前,把他怎樣抓表演給大家看看。學生用一隻手伸進水裏去抓,手一離開水,手上的水就往下滴。老師用兩隻手抓水)。
師: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說,我怎麼寫?
生:水掉了,又流到水槽裏了。
師:寫成“水會流”可以嗎?
【點評】可以看出,教師是把讓學生建立“液體”的要領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這裏反複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以後幾處都是這樣。這是這節課的最大特點。
生:我看見在水裏的筷子是彎的。
師:你說的兩層意思:一是放在水裏的筷子,看上去變彎了;二是把筷子放在水裏,可以看到水裏的筷子。這種情況怎麼說?
生:水是透明的。生:一個東西擱在水裏,外麵可以看見。
(教師把一支筷子放在水槽背麵,讓學生從另一麵透過裝滿水的水槽看筷子,學生說看得見)。
生:這叫透明。
生:水放在缸裏麵,缸裏的水也晃動。
師:他說的晃動,同黑板上寫的哪一條有點相像?
生:跟冒泡泡一樣。
生:跟水會流下來是一樣的。
生:要是使勁晃,水就會流出來。
【點評】看來,教師有點性急。其實這時還無須歸類。這時應讓學生從各方麵感知研究對象,準確而細致地表述感知的結果,這是達到本課教學目的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說。
以後幾個學生都說出了很有價值的現象:“跟水會流下來是一樣的”,“要是使勁晃,水就會流出來”,還有的學生將手指插進水裏又抽出來等等,可惜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說。其實,學生感知的積累的表象越充分,形成概念也就越容易。
師:剛才有同學做了這個動作(嗅),是什麼意思?
【點評】這時的啟發是必要的,“水沒有氣味”不是很顯著的特征,學生容易忽略過去。這些地方正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
生:水聞不到香味和甜味。
生:水是淡的。
生:水沒有味,沒有香味和甜味。
【點評】請注意學生這種表達方式。這個問題後麵還要涉及到。
師:誰來說說,聞到水是什麼氣味?
生:水有氣味。生:氣味是低的。
師:有沒有香氣味、臭氣味?
生:沒有。
師:水是淡的,沒有氣味。
(黑板上記錄學生的發言如下:水是沒有味道白顏色裝不滿冰涼冒泡泡水會流透明沒有氣味)整理對水的感知
師:看看黑板上寫的,大家有沒有意見?
生:水什麼顏色也不是。
【點評】這句話問得好,也許教師僅想調整學生的語言,實際上卻幫助學生深化了思維。前麵一個學生說:“水什麼顏色也不是”,後一個學生說:“水沒有顏色”。看來內容一樣,但表現了思維的兩種水平。前者沒有脫離具體的參照物,他的思維操作過程是:水不是紅色的,也不是綠色的,也不是紫色的,……因此,隻能得出:“什麼顏色也不是”這種水平的結論。而經過教師提問之後,學生的思維操作過程變了,已經舍去了紅、綠、紫……這些具體特征,抽象為不借助具體事物支撐的“顏色”這個概念。一個概念的抽象程度越高,它的適應範圍也越廣。教學中一定要抓住這些關鍵地方。是否抓住了這些地方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也是教師成熟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