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晚會活動(2)(2 / 3)

朗誦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學欣賞活動,它能豐富和充實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文學作品的欣賞和傳播,單靠閱讀還是有限的,朗誦會可以擴大對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的欣賞和傳播,許多好作品如詩歌,之所以廣為傳播往往是因為朗湧會或廣播朗誦引起來的,它突破了一般文學愛好者的圈子,在更廣大的範圍裏,使更廣泛的群眾享受到文學的甘露。

朗誦會有利於學習語言文字和推廣普通話,對於提倡“五講四美”(特別是其中的“語言美”),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好處。

形式和要求

朗誦的形式靈活多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出多種形式。如從被朗誦文學作品的體裁來說,可以分成詩歌朗誦,散文朗誦,小說和劇本片斷朗誦等;從朗誦者的人數來看,可以分為單獨朗誦,集體朗誦等;從朗誦是否同其它藝術手段配合來講,可分為朗誦和配樂朗誦等;從朗誦演出地點來分,又可分為舞台朗誦,廣場朗誦;或勞動工作現場朗誦(如田邊地頭、車間、營房籌)。在通常情況下,大多以被朗誦作品的體裁來劃分朗誦的形式。現在我們講一點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在朗湧中的不同要求:

詩歌朗誦它是朗誦的基本形式。常作為一個朗誦會的主要節目。

詩有古詩與新詩兩種。它們都有自己的韻律特點,在劃分語組時要符合韻律要求不能隨意處理。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短的停頓,“∥”是較長的停頓,“·”是重讀詞。)

李白這首七言絕句,每句由二、二、三共七個字組成,一句中保持三個音節,我們在朗誦時不能隨意改變,分語組時不能單從意義上考慮,必須顧全音節的整齊。一般要同音節統一起來。

朗誦新詩時可以處理得象散文一樣,節奏不求整齊劃一,語組的劃分可以不必與音節等同。如賀敬之的《雷鋒之歌》中有這樣一段:

“我寫下這兩個字:/‘雷鋒’//--我是在寫嗬,/我的履曆表中/家庭欄裏:/我的弟兄。//你的年紀,/二十二歲--/是我年輕的弟弟嗬,/你的生命如此光輝--/卻是我/無比高大的長兄!”//這首新詩激情滿懷,節奏變化很大,我們在朗誦時隻能按照感情的節奏來劃分語組,掌握停頓。如果一味追求音節的整齊,就難以表達詩人和朗誦者的感情。新詩的節奏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然。當然,新詩的節奏也不是散漫無度的,有時候在長篇自由詩中還有一些類似新格律詩的段落(如對仗句、排比句等)。自由詩比起散文來,在語言的精煉、和諧和節奏的鮮明程度上,仍然是較強調的。

散文朗誦散文的語句長短不齊,比較口語化,盡管如此,它們仍然是從口語中提煉出來的。好的散文語言流暢、節奏自然、富於變化。朗誦時除了好好體味它的思想感情外,還要正確自然地表達出它的節奏。我們可以象前麵分析新詩語組的停頓那樣,使各種長長短短的停頓交錯在一起,顯出變化中的自然和韻味。

散文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以抒情見長(如抒情散文),有的以詼諧取勝(如寓言),有的尖銳、深刻、愛憎分明(如雜文)。朗誦時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根據不同的情調,恰當地表達出作者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二者在朗誦時是融為一體的),好象是朗誦者向聽眾講自己的心裏話似的。

小說和劇本片斷的朗誦小說通常通過敘述和人物對話等多種語言手段來寫人物和情節。朗誦其中一個片斷時,始終要用敘述人講故事的態度來介紹各個部分,對不同人物的對話,不必一一模仿,如果一會兒模仿男人口音,一會兒又模仿女人腔調;一會兒裝出蒼老嘶啞腔,一會兒學出咿咿呀呀語,象曲藝說唱那樣,就不適合朗誦的格調了,就會給人以不嚴肅、不和諧的感覺。

劇本片斷的朗誦,往往是選擇一較長的精彩台詞,如話劇《屈原》中的“雷電頌”。朗誦時要用角色念台詞的方式,深入體會角色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以至語言習慣。朗誦時要有表情,有動作,交代出人物所在的環境(戲劇中叫“規定情景”),幾乎同沒有化妝的舞台演出一樣。

應注意的問題

一個朗誦者要取得朗誦的成功,應該從多方麵下功夫,著重注意這樣幾個問題:①必須認真分析研究被朗誦的文學作品。要求對作家所要表達的基本主題思想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理解;對作品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有正確、完整和清晰的具體概念;挖掘和琢磨出作品中每段以至每句話的內在含義。在分析研究作品的同時,朗誦者要不斷熟悉和加深體會作品所表現的社會生活。這是朗誦的基礎,隻有做到這一步,才能恰當地運用和發揮口頭語言的藝術技巧。②要努力學習和掌握朗誦語言的技巧,正象畫家要善於運用線條、色彩、明暗一樣,朗誦者必須自如地運用口頭語言。要學好漢語拚音和普通話,吐字要清晰,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要讀準,音調的高低要諧調,對於劃分音節、語組,掌握停頓的長短,選中重讀的字、詞,把握節奏的快慢,都必須從多次的朗誦實踐和欣賞名家朗誦中逐漸學會。③朗誦時要有一定的動作、手勢,以作為朗誦語言的輔助表達手段。動作手勢的運用是根據朗誦內容和朗誦者的情緒而定,一般的要求是要有表現力而又自然大方。朗誦者站立姿勢要端莊自然、兩腿放鬆,兩腳和兩腿稍分開些、顯得落落大方。手的動作不可沒有,但也不能大多、太瑣碎,手臂的動作幅度,一般不要超過胸前大小適當的那個範圍,太高、太低都不好。一般說,觀眾的視覺往往比聽覺敏銳,因此朗誦者的動作一般可在相應的語言稍前些開始表現。朗誦者的動作可以在事先設計、練習,但在朗誦時並不是機械不變的,有時可以隨朗誦者的情緒即興變化。一般的經驗是,隻有當朗誦者熟悉並深入到被朗誦作品的情境以後,動作、表情才顯得真實和自然。④朗誦者與觀眾(聽眾)之間要有感情交流。眼睛是心靈的鏡子,觀眾常常通過演員的眼神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朗誦者站在台上兩眼要平視,自然地望著全場觀眾,千萬不要俯視地麵或仰麵朝天;更不要裝腔作勢端架子,那樣就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好的朗誦者總是和觀眾平等的,開誠布公談心似的態度來朗誦,使人感到親切,真誠。在朗誦到作品中意味深長和富於想象的部分,要善於啟發和吸引觀眾自己去思考。在朗誦一開頭,當場還沒有完全靜下來時,不要急於用動作手勢,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在收尾部分,不要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要給觀眾留下一個“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