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膽探索搞活企業的新路子。
重慶市在進行部門放權和企業內部改革中體會到搞活企業,光進行小配套改革不行,還要在企業微觀機製改革和全麵配套改革上下功夫,大膽探索建立新的公有製的路子,使企業從內涵上成為富有活力的經濟細胞。因此,一九八六年在企業本配套改革的基礎上,著重抓了企業所有製結構的改革試點。
一是在紅岩機械廠和利華橡膠廠試行資產經營責任製,重新評估企業資產,麵向全國招標投標,公開招聘企業領導。
二是對微利或虧損的國營工業本企業進行“改、轉、租”試點。重慶市洗衣機廠原是個虧損企業,一九八六年六月由重慶市洗衣機二廠對它進行法人租賃承包,派骨幹人員充實領導班子和重要崗位,並對產品、設備進行調整改造,僅幾個月就使麵臨倒閉的該廠恢複生機,扭虧為盈。
三是進行企業股份化的探索。已建立了無線電話股份有限公司、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等3個股份製企業,還有幾個股份製公司正在籌建之中。這些企業的股金主要來自企業間的相互融通。
四是對個別虧損嚴重的企業出示黃牌警告,限期整頓,逾期不能扭虧的,宣布破產。
四、搞活金融流通,促進經濟建設。
武漢市在金融體製改革中,立足基層,加強服務,積極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網絡。各家銀行不僅擴大了業務範圍,還抽調了大批業務幹部,組成224個小分隊,深入工廠、企業,幫助解決各種問題。該市先後建立了以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農村資金融通市場,和由人民銀行組建的區域性(包括各銀行、城市信用社、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武漢資金市場,並組建了省內、長江沿線城市、京廣沿線城市、全國11個中心城市等資金融通網絡,為改善宏觀控製、活躍資金市場創造了條件。
此外,他們還積極建立多種經營機構,多渠道籌集資金。目前,已開辦了16個城市信用社,吸收存款3,000萬元;新辦各類儲蓄所65個,吸收存款600萬元開展各種社會保險,估計當年可吸收資金7,000多萬元。同時,還發行了3,500多萬元的債券。一九八五年以來,市內、市外共拆借融通資金27億5千多萬元。在服務方麵,他們建立了獨立核算的信托投資公司,開展了租賃和多種保險業務,以及票據證券的兌現、外彙額度的調劑等業務,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重慶市的金融改革也是圍繞建立開放的資金市場進行的。主要做法:一是采取多種手段,強化中央銀行的職能,對信貸資金實行計劃與資金分開管理的辦法,並根據企業情況和貸款期限,建立六個檔次的利息標準,逐步打破資金調劑上的“大鍋飯”。二是建立多種金融組織,試辦地方性金融機構。已在市內成立了8家城市信用社,18個企業與銀行合辦的儲蓄所,個別郊縣還辦了信用股份聯合社,吸收的資金通過信用聯社走向聯合銀行。同時,各專業銀行的業務適當交叉,開展金融競爭,打破獨家壟斷的局麵。三是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網絡。重慶市各家銀行己與全國14個省、區的43個市的銀行簽訂了有關資金融通的協議,並初步形成了市內、西南四方五高官江沿線、計劃單列城市等金融協作網絡。
一九八六年,重慶市通過橫向融通,籌集資金10多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市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彌補了縱向資金分配的不足,還促進了城市橫向經濟聯係的發展。
(原文調研者除許良楓外,還有張繼中、高懷謹,刊於《顧委通訊》第37期,198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