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珍稀的動物(3)(1 / 3)

野牛棲息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和高黎貢山地區的闊葉林、竹闊混交林或稀樹草地,那裏林木蔥鬱,食物豐富,環境清幽。它們在海拔2000米以下陡峭山坡上,過著遊蕩生活。它活動範圍很廣,夏天移向高處,冬天遷往低處。白天炎熱時,隱蔽在溝穀樹林中休息,晨昏時出來活動和覓食。喜歡吃各種野草和嫩枝芽,尤其愛吃竹筍和嫩竹,也喜飲鹽堿水。

“白襪子”,常是幾頭、十餘頭或20-30頭結群,過群居生活,其中有一頭大雌牛為首領。而成年雄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是獨棲或兩三頭同棲,人稱其為“孤牛”,它們僅在發情期才返回牛群。

野牛的嗅覺和聽覺特別靈敏,且膽大機警。野牛可以較早嗅到人的氣味,或者聽到人的聲音,及時避開。隻有在被人擊傷或逼得走投無路時,它才會行凶傷人。

在我國,野牛僅生活在雲南西南部熱帶森林中,目前數量不多,連各大動物園也很難見到它的蹤影,所以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要想觀賞這種“白襪子”野牛的人,隻有到昆明動物園,才能如願以償。

由於這種巨牛的角既大而又美,加上其肉可食、皮可製革,因而長時間內一直是熱帶居民的狩獵對象,這就使得它的數量在各產野牛國都日益稀少。

中國野馬

在中國準噶爾盆地東部的邊關要塞——北塔山,有一處庫普溝岩畫長廊。岩畫中最為珍貴而又令人最感興趣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野馬圖》。畫麵上野馬群像各異,有的奔馳,有的佇立,有的奮鬃甩尾,有的互相嬉戲,形象逼真,形態生動,給人以無窮的生機與活力。從清晰的圖像可以看出,野馬的特征很明顯,頭大脖粗,鬃有尾撒,全身除尾部和四肢內側白色外,均呈黃色,冬轉夏時毛色由淺變深。這些特征與目前放養在吉木薩爾縣“野馬養殖場”中的野馬十分相像。專家們認為,北塔山地區就是當年所謂“普氏野馬”的故鄉之一。

從北塔山岩圖《野馬圖》的發現,說明野馬屬草原和半荒漠動物。當年,野馬廣布於準噶爾盆地和水草豐茂的阿爾泰草原。野馬既生活在新疆整個北部地區,並向東延伸到蒙古阿爾泰和科布多盆地。

因此,新疆野馬也有稱蒙古野馬。

這些地區的野馬為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馬,是世界珍稀動物之一。它不是家馬的野生種,家馬與野馬有著不同的祖先。

野馬群居,性凶悍、機警,脾氣蠻橫。它敢於同荒漠中的狼群對抗,因此狼也很少去觸犯野馬。它們奔跑如飛,時速可達60公裏以上,如遇到危險,它們會飛也似地跑掉。

自中世紀以來,新疆由於戰爭連年不斷,森林被大片砍伐,草原被破壞,野生動物被屠殺,因而野馬資源急劇減少。1876年,俄國普爾熱瓦爾斯基,潛入新疆境內的卡拉麥裏山一帶,他驚奇地發現了大群的野馬,他把打死的4匹野馬製成標本帶回俄國,並說他是世界上頭一個發現東方野馬的人,因此將新疆野馬命名為“普氏野馬”。

新疆野馬從此引起了歐洲探險家的興趣,他們千方百計尋找機會,從新疆弄到活的野馬。從此,新疆野馬就無休止地被外國侵略者掠奪,使得新疆野馬資源在19世紀末,在它們故鄉的土地上消失了。

據資料介紹,目前世界上隻有400多匹新疆野馬,大部分在英、美、德、法、俄等國的動物園中。為了恢複我國野馬的資源,1985年8月,從德國引進5匹、從英國引進6匹“普氏野馬”,使這些野馬回到它們離別將近百年的故鄉。目前,已繁衍了後代,體質增強,野性也在逐漸恢複。

新疆野馬,是曆史上眾多野馬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種類,也是世界上極其珍貴的野生動物。眾所周知,野馬在科學研究和文化交流上都有極高的價值,除了供人們觀賞之外,主要用以改良培育新的品種。

國際間還專門成立了有關野馬調查、馴養、保護和增殖的委員會,並將它定為世界性禁獵動物之一。

“冒名頂替”的野驢

近幾十年來,從內蒙古、西北和西藏等地發出的報道中,不斷提到有關“野馬”的消息,這就給人一種印象,似乎野馬在相當廣大的地區還為數不少。其實,報道中的野馬,全是野驢。這是因為野驢產區的人們,一直把野驢叫做野馬。

所謂野驢,其實也不是驢。它既沒有驢所具有的肩紋和肢紋,耳朵遠沒有驢的耳朵長,蹄子又大於驢,它的叫聲則近於馬嘶而不類似驢鳴。因此,產地群眾叫它“野馬”,多少也是有些道理的。

我國的野驢有兩種,一種叫蒙古野驢,產於新疆、青海北部、甘肅、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另一種叫藏野驢,產於西藏自治區、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等地。這兩種野驢數量很稀少,均已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蒙古野驢,毛色淺而呈土黃色,耳和尾都比家驢的短,外貌頗似騾子,所以產地又有“野騾子”的叫法。它們習慣於3-5隻小群在一起,常棲於海拔1000-1500米的開闊荒漠草原,以雜草為食,常圍繞水源活動。野驢每天喝水,大部分是在東方發白的時候。雄驢反複查看,讓雌驢和幼驢先喝,等都喝飽之後,再一同離去。當缺水的時候,野驢會啃冰舐雪。它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不怕寒冷和烈日曝曬,又能適應枯草幹料和陌生草料,是一種典型的沙漠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