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馬雞,主要居住在海拔1900-2300米的針闊混交林中,境內灌木種類多樣,食物豐富,是它們主要活動場所。在海拔2300-2700米的針葉次生林內,是褐馬雞營巢繁殖的安樂窩。而在海拔1600-1900米的次生林灌叢內,向陽背風,禦寒防凍,土質疏鬆,距水源近,“沙浴”方便,便於覓食,是褐馬雞越冬的基地。
褐馬雞是一個“大飯桶”,它既吃葷,也吃素,對山珍野味從不放過。它全年采食的種類達80種以上。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蘚、蕨類、草本、灌木、喬木,攝食部位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和樹皮等。當然,對不同種類攝取的部位不同。此外,動物性葷食18種,山珍野味5種。
褐馬雞用嘴直接啄食,不需要爪趾配合,啄食方式有4種,即站立啄食、跳躍啄食、半飛躍啄食和臥伏啄食。站立啄食是主要方式。
跳躍啄食多見於秋季,漿果成熟時,褐馬雞首昂引頸跳起啄食。灌叢上、岩石上爬行的昆蟲及低飛的峨類和蜂類,褐馬雞也以跳躍的方式啄捕。
半飛躍式啄捕通常見於夏季。它以似飛似跑的方式,向前猛追一些低飛的昆蟲、蝶類、蜂類等。
臥伏啄食一般有兩種,一是大雪封山的冬季,部分褐馬雞飛躍上較粗大的沙棘上,臥伏叢頂或在主幹上啄食漿果。或臥伏杉、油鬆樹上,啄食樹葉。再是在個體刨窩進行“沙浴”時,臥伏在地,啄食土中的昆蟲等。
褐馬雞為單婚製,即“一夫一妻製”,在占區,營巢、產卵、孵卵過程中,整日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每窩產卵4-17枚,卵呈橢圓形,卵色以淡赭、鴨蛋青、魚肚白色為主,卵的長徑6厘米,短徑4.5厘米,重約60克。
褐馬雞為早成鳥,一出殼就睜眼伏巢蠕動,發出鳴叫聲。剛出殼的雛雞,頭頂、眼後及背部中央為暗淡黃色,枕部有一黑色塊斑向後頸伸至上背,形成一條寬的黑褐色條紋,嘴鋒淡黃色,嘴端稍黑下彎,跗蒣橘色。雛雞出殼第二天即可隨雌雞活動。
褐馬雞為典型的森林鳥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它也吃葷。在植物性食物中,它最愛吃的是三尖子、大花韭、沙棘等15種。動物性食物18種。但在雛雞、幼雞階段,最喜歡吃的是螞蟻卵。
顯然,隻有努力保護和發展森林植被,擴大褐馬雞的生活環境,才是保護這一珍禽的有效途徑。另一種藍馬雞,體態和大小近似褐馬雞,而羽毛主要為藍灰色。
南極的賊鷗
賊鷗是在南極經常能看到的一種海鳥。它遍體生長著棕黑色的羽毛,重約1.5公斤,個體雖不甚大,卻擁有尖利帶鉤的鷹嘴和一對強健有力的翅膀,儼然極地海鳥中的“霸主”一般。這種南極大鷗之所以有一個“賊鷗”的外號,按照生物學家的說法,是因為它們本性凶殘,行為不軌,專幹搶劫鳥巢、掠奪食物的勾當,謂之“搶劫寄生”。
賊鷗除了追逐海鷗,捕食後者因驚慌失措而吐出的食物外,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小企鵝和病弱小海豹。
據說賊鷗總是先把病弱小海豹的眼睛啄瞎,使之無法反抗,然後一擁而上分而食之。大企鵝若對自己的蛋或小企鵝一時沒照看好,也會給賊鷗以可乘之機。大企鵝一般有能力對付一隻賊鷗的襲擊,但若是一對賊鷗前後夾擊,那就使它難以招架了。此時,一隻賊鷗在前方尖聲恐嚇,分散大企鵝的注意力,另一隻從後方襲擊,使大企鵝首尾難顧。一旦出現“空檔”,一隻賊鷗就會趁機衝進去將蛋或小企鵝攫取而去。
自從人類來到南極之後,賊鷗的生活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在長城站附近聚集著數百隻賊鷗,整天盤旋在站區周圍,既不上山營巢,也不下海捕魚,而是專等傍晚“享用”考察隊員吃剩的飯菜食物。一旦看見裝滿殘羹剩飯的小推車向長城灣邊過來,群鷗立即騰空而起,一擁而上,喧鬧叫嚷撕打爭搶,一會兒工夫就將那堆食物吃得幹幹淨淨。當我們在野外就餐時,賊鷗總是在周圍轉來轉去,眼巴巴地看著我們,等候我們的一點點“恩賜”。有時我扔過去一塊餅幹或是巧克力,賊鷗一見急忙搶了過去,然後就垂頭喪氣地走開了——原來它們隻吃肉食。賊鷗各控製著一定的“勢力範圍”。人若是闖進了它的地盤,賊鷗就會像小型戰鬥機一般騰空而起,張開嘴揚聲大叫,朝人猛撲過來,至頭頂大約半米處呼嘯而過,還不時投擲“屎彈”,以示抗議,顯得極為凶惡。隻要人不離去,它就不會停止攻擊。每當此時,為了免生事端,我們隻好護著腦袋“落荒而逃”。
別看賊鷗凶相十足,對於自己的後代,它們也像其它動物一樣充滿了慈愛之心。有一天我在石窩上看見一對賊鷗正在孵蛋。見到有人前來,一隻賊鷗厲聲尖叫著飛到空中向我們發起攻擊,而另一隻賊鷗(想必是母親)卻始終伏於石窩之上拒不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