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向海洋世界進軍(1)(1 / 3)

海洋是個大寶庫

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因為人類所麵臨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出路之一是重返海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發展海洋產業,現在人稱之為“藍色產業”。

我國有18000公裏的海岸線,有140萬平方公裏的近海大陸架,堪稱一個“聚寶盆”。古代先民開拓海洋,曾有過輝煌的業績。後來由於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我們失去了興海富國的大好機遇。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陸地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必須格外重視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我國經過30年的努力,海洋事業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我國沿海地區,以隻占全國13%的耕地,借助海洋的神韻,創造出占全國60%的國民生產總值,養育了全國40%的人口。中國海域,第一次顯示了她的藍色輝煌。

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在當今世界現有的3000萬種生物(其中被科學家命名的約140萬種)中,有99%在海洋中;陸地和淡水中的生物還不到物種總數的1%。海洋中的植物絕大多數是藻類,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單細胞的大多浮遊生存,多細胞的則定生在海底。海洋中也有少量種子植物,如紅樹林。在紅樹林中,主要有紅樹、海桑等,它們生有支柱根和呼吸根,以“胎生”的形式繁衍後代。動物有原生類、海綿類、甲殼類、軟體類、棘皮類、魚類、鳥類、爬行類、哺乳類等。海洋中的生物大小不一,千姿百態,有肉眼看不見的浮遊生物,有長達300米的海藻,有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鯨,有比猴子還聰明的海豚等。

海洋中的大部分生物都可供人食用,食物總量超過陸地上食物總量的1000多倍,至少可養活300億人口。光近海海域生長的藻類植物加工成食品,年產量就相當於目前世界小麥總產量的15倍。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目前人類所能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僅占總量的2%。

海洋提供蛋白質的潛在能力是全球耕地生產能力1000倍。南極洲水域生活著5億噸磷蝦,磷蝦體內含有約50%的蛋白質和人體需要的7種氨基酸。人們把南極磷蝦稱為未來的“世界蛋白質倉庫”。

海洋生物中有許多可以做藥材。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海洋生物藥材99種,現在海洋藥物的研究已成為全球特別是近海國家發展藥物的方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在水深3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沒有光線,陰暗寒冷,不會有生命存在。但最新探測資料表明,深海物種估計多達1000萬種甚至1億種。這些生物形體普遍很小,生在海底軟泥上或軟泥層內。

現在,人類雖然登上了遠離我們38萬千米的月球,但對海洋的認識卻相當有限,對於深海更是近於一無所知。海洋生物資源到底有多少,還需要人類繼續深入探索。

海洋漁業

我國臨近大陸的海域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其中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約有150萬平方公裏,沿海灘塗740多萬畝。

海洋是漁業生產的最大場所。我國近海位於中、低緯度帶,北部的渤海和黃海是溫水域,分布有溫水種海洋動物;東海和南海,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海區,屬於暖水域,分布有暖水種海洋動物。溫水種代表性魚類有帶魚、大黃魚、鰳魚、鯛魚等;暖水種代表性魚類有金槍魚、旗魚、鰹魚、鯊魚、飛魚等。我國海洋魚類約有1500多種,可以食用的約有千種,常見而且產量較高的有60-70種;經濟蝦類100多種,沿海藻類近2000種,還有許多無脊椎動物。

我國的海水產品中主要是魚類。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和墨魚(烏賊),被稱為四大經濟魚類。此外,還有蝦、蟹、海帶等產品。

大黃魚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黃海較少,它一般不遊往其他海區,故有我國“家魚”之稱。大黃魚春秋兩季產卵,一般都產卵於河口附近、島嶼之間的近岸淺水區域,因而漁汛也分春秋兩汛。大黃魚主要分布地區有呂泗洋、舟山群島、溫州沿海、福建三都澳、官井和廣東汕頭、南澳島等海域。因為大黃魚分布範圍狹窄,資源數量有限,必須合理開發,保護資源。

小黃魚是東海、黃海和渤海的特有品種,每年冬末春初陸續遊向沿岸產卵,因過度捕撈,資源遭到破壞。但是,小黃魚生長快、成熟早、繁殖力高,隻要注意保護幼魚和種魚,資源仍會恢複和發展。

帶魚是我國目前海洋漁業中最重要的捕撈對象,全國沿海均有分布。近年黃海、渤海帶魚資源衰退,東海成為帶魚主要生產海區,主要集中於舟山漁場。但是好景不長,1993年傳統魚業資源繼續大麵積減少,帶魚、小黃魚分別減少21%和68%,連過去無人問津的馬麵魚也減少608%。四大經濟魚類中的大黃魚、小黃魚和墨魚早已形不成魚汛。由於帶魚的大量減少,舟山漁場冬季帶魚汛已正式更名為東海帶魚汛。舟山全市1993年漁業總產量112萬噸,比1992年同期減少209%。照此下去,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也許將無魚可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