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 (2)(1 / 3)

本書的研究承襲了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主要著眼於對現實經濟現象的描述與解釋。本書將以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內生技術進步的四種典型模式為主要對象,展開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及內生技術進步理論的相關討論,希望能為政策製定提供一些借鑒。

1.2 文獻綜述

1.2.1內生技術進步的相關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以Romer和Lucas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致力於技術進步的內生化研究,探討經濟增長的內生機製,從而實現了經濟增長理論從外生均衡分析到內生機製分析的轉變。從此將技術進步內生化成為增長理論的主要研究領域。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對經濟學的貢獻在於為經濟增長的路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其基本邏輯是通過分析技術進步的過程以及技術進步產生的原因使技術源於經濟係統內部。

1.內生技術進步的理論研究

內生技術進步理論對新古典增長模型的修正在於將技術因子看成是經濟的內生變量。

從國外的綜述性文章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清晰的把握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脈絡:Sterm(1989)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經濟增長理論做了一個回顧;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91)注重分析的是國際貿易與內生增長的關係;Barro and X.Sala-i-Martin(1995)則偏重於以AK模型為主線的分析;Aghion & Howitt(1998)以"新熊彼特主義"作為分析的基本框架;X.Sala-i-Martin(2001)進一步對新增長理論15年來的發展貢獻做了較為全麵係統的說明。

國內的學者也對經濟增長理論有一些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朱勇、吳易風(1999)對內生增長理論的各個分支進行了逐一評述,據此得到了內生增長理論的總體評價;隗斌賢(1999)從經濟增長的源泉及動力的角度主要研究了內生增長理論及模型的發展;吳易風、朱勇(2000)對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的產品種類增加型、產品質量升級型和專業化加深型內生增長模型進行了評述;張建華(2000)專門研究了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及其意義;王安宇等(2001)回顧了技術進步因素的引入及內生技術變化的早期努力,詳細分析了技術進步內生化的幾種典型機製。

本書的研究側重於對技術進步內生方式的研究,因而我們關注的是有關技術進步內生方式的體現和實現形式。在對內生技術進步的描述中,內生技術進步理論主要研究了以下一些方麵:

(1)幹中學與知識外溢形成的內生技術進步

Arrow(1962)提出了"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概念,將技術進步最早納入經濟增長模型的內在因素進行分析。Arrow假定,技術進步或生產率提高是資本積累的副產品或投資產生的溢出效應,並且可消除報酬遞減的趨勢。Arrow指出,人們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的,技術進步是知識的產物、學習的結果,而學習又是經驗的不斷總結,經驗的積累體現於技術進步之上。一方麵生產或投資的經驗有助於生產率的提高--經驗對生產率的這一正向影響被稱為"幹中學";另一方麵一個生產者的學習會通過一種知識的外溢過程傳到另一個生產者,從而提高其他人的生產率。這兩種過程都是內生技術進步的實現過程。Uzawa(1965)則通過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個生產人力資本的教育部門,為解釋內生技術變化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嚐試。這些嚐試後來成為Romer(1986)模型、Lucas(1988)模型以及Alwyn Young(1991)模型等的重要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