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1 / 1)

還清楚的記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國萊卡攝影機,記錄下活動黑白影像時大家的興奮。現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用電腦、手機,把文字、聲音、圖像傳給世界每一個角落。與此相伴,我們也從服裝到思想都單調的“灰螞蟻”,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競長的“地球村”。這些變化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發生,文明的進步,受惠於傳播與交流。同樣,傳播的豐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賴於文化與文明的繁盛。

文化與傳播的關係,是如此緊密。所以,當李雙教授囑我為“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係列教材”作序時,我對他們以此為研究主體,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煉、創新、可操作性的編著思路頗為欣賞。文化與傳播的理論固然重要,但正如文化批評家羅斯金所言,“美好的藝術是人類的手、腦和心靈的完美結合”,藝術創造如此,傳播美好的文化何嚐不是如此?

很久以來,重演繹思辨、輕驗證操作的傳統教育觀念,涵蓋了我國高等文科教育的幾乎所有學科。這種不分學科特性的教學理念,給我國新聞與傳播教育事業留下了遺憾。“中國學生動手能力差”的評價,上世紀60年代就屢有耳聞。現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換,大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的缺陷被“就業難”等現實問題日益放大。而信息時代的到來,又對文化傳播的實踐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媒介的融合要求從業者“想”和“做”的能力也要融合。很難想象,一個不熟悉網絡知識、不懂得音視頻製作、不具備項目策劃能力的年輕人,能夠在將來勝任高素質職業傳播者的工作角色。

在高校的教學體係中,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應當是同等重要、互為支撐的兩大部分。理論教學是基礎,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切入現實、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路徑,實驗室更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近幾年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突飛猛進,獲得“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榮譽,影視製作方麵更是達到了專業水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依托厚實的硬件資源,總結新鮮的教學經驗,“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係列教材”的推出,是恰逢其時,恰當其分。

對教育而言,師資和教材是兩大要件。師資隻能造福一處,教材卻可以惠及四方。一套好的實驗教學教材,對應的是無限廣闊的實踐活動,應該做到“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裏之迴”。翻閱叢書,各位作者雖教學繁忙,但依然勤勉著述,擷各家之長深入淺出,關鍵處不乏獨特新見,是一套係統完整、於當下文化與傳播教育大有裨益的實驗教材。

2009年暮春,我受邀主持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學位評估。我發現,文化傳播學院擁有一支事業心強、勵精圖治、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麵對這樣一個熱愛高等教育、對學生有責任對教育有使命的年輕團體,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以此作為新起點,創造出更多令學生受益終身的優秀教學成果。

是為序。

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

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