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即將付梓之際,一些話不禁湧上心頭。
在中國內地的高校,文化與傳播似乎總不能洽處一體。上個世紀80年代,內地高等教育還沒有獨立的傳播學科。於是,麵對“80後”雨後春筍般蔚為大觀的傳播學搶盡風頭,新聞學科使勁捍衛自己的主流與獨立。新聞學雖然曆史悠久,但本質上仍然應歸屬於傳播學。不過,仿佛是在賭氣,新聞與傳播,似乎在不怎麼兼容地各自發展。這樣的“賭氣”,從早前絕大多數新聞學從屬於語言文學學科,而後在新時期迅速獨立,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科的細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內地高校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完善、豐富各類學科,自然是無可非議的。不過,細分學科的缺陷,可以通過學科的互相融彙與支撐來彌補,關於這一點,一些高校同仁,不知道是意識不到,還是因其他原因意識到了卻不願改進。總之,目前的現狀是,細分有餘而統合不足。在高校本科教育當下已基本步入大眾教育的趨勢下,學科細分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學生知識與技能的促狹,也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基於此,我們嚐試在學科的互補上開展一些探索。具體而言,就是根據我們學院的實情,試驗將文化與傳播學科整合在一起,以期培養出複合型的創新人才。
一所高等學校的文化素養、背景,尤其是人文學科承擔的普世價值、傳統文化和思想底蘊,是其他學科難以全麵承擔的。現在國外的名牌大學,在本科教育階段,都施行通識教育,包括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也是一樣。它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課程群,在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任選的。哈佛的本科生全部集中在一個學院,名稱就叫做“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這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在本科階段都把專業限定得很仄,那是不利於學生成長的。有的中國大學校長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北師大的鍾校長就指出,現在一些本科專業,根本就不該開設,那些專業是研究生階段才能開設的,他列舉的例子是有的管理學專業。當然,鍾校長的話是否對,可以商榷。但本科專業太細化這個內地高校的弊端,是普遍存在的,根子就在52年全盤學蘇聯高校體製的院係調整。今天,這樣的辦學思路,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修正。
我們所處的文化傳播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和戲劇影視文學四個本科專業。讓這四個本科專業更好地融合與溝通,形成一個四位一體的專業架構,增加專業間的勾連,有利於學生的培養和成長。而四位一體的專業結構,從提高學生的基礎素養和職業技能以及適應社會需求來講,都是相當好的。本科教育這個階段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後繼發展。一個人確立了精神本體,他去學比較實務的東西是比較容易的。他有信心,有意誌,有信仰,有自己的追求,這才是一個人成才最重要的東西。實務教育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視在實務教育中要注意貫串和體現出人的本體建構的教育。比如,十年前,高校課程裏還開設“漢字輸入”,現在再開設這樣的課程就鬧笑話了。而文學、哲學、美學、藝術等課程,從古至今,沒有哪所高校會認為“過時”。少數人,由於學科不同,認識上有些誤會。比如,一提起中文係,就認為那都是一群小青年,成天沉迷風花雪月,“為賦新詞強說愁”。其實,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非常經典博大的學科,也是高校中稀缺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學科,古人講文、史、哲不分家,正是中文係的主要教學研究內容。舉凡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基本上是全盤西化,社會科學也基本上全盤西化,唯有人文科學,西方無法取代,漢語言文學專業正是這樣的專業。哈佛、牛津開設的學科,幾乎沒有一樣是以中國的學術成果為學科支撐的,但中國的語言、文學、思想、曆史等學科除外。如果在我們中國的高校,還輕忽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學術,說輕點是無知,說重點是數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