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2 / 2)

再比如新聞學,一般人認為不過是培養記者、編輯的,其實,新聞與傳播學科,麵對今天信息傳播從技術到精神內涵的煥然一新,早就不僅是原來意義的培養記者、編輯了。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方式,直接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形態和發展的速度。文化與傳播,由以前的內容與手段的關係,早就嬗變成互相依賴、互相生成的共生關係。一種文化不僅需要傳播,更需要在傳播中豐富、變形、生成嶄新的文化形態。幾乎可以說,離開了傳播,文化就無法生成;傳播本身也早就不是傳播這個字眼的意義,而是文化生產與交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與過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也是如此,依據這個專業的傳統,當然是培養戲劇影視的編劇人才。但是,在今天,網絡視頻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影像產品的無處不在且深受受眾喜愛,我們的高等教育如果還局限在單純編劇人才的培育上,就明顯與社會的發展脫節。目前的社會,需要采、編、導三者合一的複合型人才,那麼,這個專業的教學,如果能在文學的基礎上,兼及廣播電視新聞學和影視編導學科,就必定會對學生多向發展產生良好的作用。

基於上述教育理念,才誕生了這樣一套名為“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係列教材”的叢書。本叢書共11種,涵蓋了文學、新聞學、傳播學、影視學等諸門學科。除了試圖使諸學科互相滲透、互為支撐,使學生能更多掌握社會需求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嚐試緊緊抓住實驗教學這個關節,使本科生階段的教育,不隻局限在坐而論道,而更要直接培養其動手實操的技能。這套叢書的誕生,還直接得益於文化傳播學院“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2007年,中心經過幾輪嚴格的評選,榮獲“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稱號,中華全國總工會王兆國主席聞訊特別批示全總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設,北京市教委也慷慨解囊,獎勵中心50萬元建設資金,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主要領導為中心的建設更是不遺餘力。

從2007年迄今,三年多時間過去了。文化傳播學院各位教師,為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嘔心瀝血。特別是叢書的各位第一作者,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條件下,高質量地完成了叢書的編撰,令人感佩。現在,如同呱呱墜地的赤子,這套叢書終於開始陸續麵世。如果她還有值得欣賞和肯定的地方,全賴我們的同事辛勤勞作;而她所有的不足與錯漏,都應該由我們來概括承受。

最後,我們要誠摯地感謝朱羽君先生,她獎掖後學,不吝褒揚,既令我們慚愧,也給了我們莫大的激勵;我們要真誠地向文化傳播學院及實驗教學中心的老師們致謝,沒有這些可敬可愛的同事戮力同心、團結協作,我們將一事無成。

李雙呂明濤

201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