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解讀電視和預測網絡時代(1 / 3)

在理論上,麥克盧漢的關於電子媒介的種種猜測和預言,對當代一大批信息社會的分析家和未來學學者也有著直接的啟發作用。《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認為有兩項重大的發明使地球變成全球村。一是噴氣式飛機,二是通訊衛星,其中最重要的則可能要算是通訊衛星。正是通過它,我們縮短了信息的傳遞時間,使地球上第一次有了可以瞬息分享的信息。《第三次浪潮》、《未來的衝擊》、《權力的轉移》等一係列著作的作者托夫勒認為,新的全球通訊係統,事實上構成了全球村的一整套靈敏度高、開放性廣的“神經中樞網狀係統”,它的基礎就是人造衛星、計算機、電傳打字機、雙向有線電視係統等。

麥克盧漢的電子媒介的觀點主要圍繞電視而展開,他早在60年代就認為,電視的巨大意義是文化傳播的一個全新的、革命性的形式,他對電視做出了他那個時代最為徹底——盡管往往是以奇異的方式——的洞見,並且用評述電視的語言預測了未來新媒介的特性。他關於電視有一係列警句般的斷言,諸如,電視是一種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長久分離和分散的經驗成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

電視屏幕把能量傾泄在你的身上,使你的眼睛癱瘓。不是你看著他,而是他看著你。

電視形象是投射和外化我們觸覺的第一種技術。

作為今日節目的電視,是連續的現在,其實是沒有日期之分的。

許多場合下,電視在麥克盧漢那裏是媒介技術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並且往往是在與其他的媒介的比較中突現其意義和作用的。比如說,電視的效果,作為中樞神經係統最新近、最壯觀的電力延伸而言,不僅與強調同一性、同質性的印刷媒介截然不同,而且與電影也不同。“看電影時,你坐在那裏看屏幕,你就是攝影機的鏡頭。看電視時,你則是電視屏幕,你是透視中的消失點,像東方畫裏的消失點一樣。畫麵在你的內心放映。看電影的時候,你向外進入世界。看電視的時候,你向內進入自己。”

總之,電視圖像是低強度、低清晰度的圖像,因此它才能夠與電影不同,後者提供物像的詳細資料。這其間的區別與古代的手稿和印刷媒介之間的區別有類似之處——印刷術產生了重複性、同一性、準確計量性,這些特性是古代的手稿所不具備的東西。

麥克盧漢就電視的話題洋洋灑灑寫了許多,確有過分誇大電視的積極作用的嫌疑。但另一方麵,他關於電視的思想具有相當程度的超前性,尤其關於參與、或使收視者變得積極起來的問題的論述針對的是理想狀態下的電視,即今天的互動電視、或他所能夠設想的“交費電視”。這樣的電視是壓縮的、濃縮的,而被壓縮掉和濃縮掉的部分就通過收視者的介入和參與活動得到補充。在他看來,最成功的電視節目,是那些在情景中留有餘地、讓觀眾去補充完成的節目。

電視圖像中的介入過程的突出特征甚至延伸到了電視演員的表演藝術之中,在拍電視的條件下,他必須機警地借助詳細的姿勢和體態,以維持他與收視者的密切關係。這種密切關係在廣闊的電影屏幕和舞台上是不存在的。這種密切關係和介入程度最終影響到媒介的效果,比如,“人們不接受電視上的戰爭,他們會接受電影中的戰爭,報紙中的戰爭。沒有人會接受電視中的戰爭,因為電視中的戰爭太近了。”

沿循麥克盧漢的思路,研究互動式電視曾經是人們的一個理想,一個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因特網誕生之前的一個重要的媒介技術試製品,其試製過程可以說與因特網的研製過程沒有多大幹係。這個時期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20世紀70年代,表現在電視圖文廣播,有線圖文係統,以及有線電視網絡雙向交流等方麵。英國的研究人員率先涉足,美國的數頻數據公司等機構也緊隨其後。

另一階段是80年代末,起因是觀眾的細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視頻遊戲和其他以電腦為基礎的媒介的成功,再加上高清晰度電視所展現的誘人前景,使得廣播電視人和衛星、有線電視經營者“又一次跳上交互式服務的大花車。從那時起,滿懷大規模贏利的期望,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試驗方興未艾。盡管幾乎所有的試驗……至今都產生了令人失望的結果。但是這並沒有阻止通信業投資成千萬美元的資金,去進行更先進的交互式電視技術的開發和市場試驗。”曆時數年的互動電視的研製之所以會以失敗告終,與使用成本有關,與消費者缺乏熱情有關,也與采納新媒介技術的社會背景有關。

當研製互動電視的工作剛剛在進行的時候,因特網還在默默地擴展和演進之中。90年代中期,因特網突然出現在世人麵前,受到震驚的甚至包括媒介產業的絕大多數從業人員,其中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曾經通過互動電視的研製、而對新媒體的互動性有所了解,這些人是那些“殘存下來的傳媒先驅人物,他們在七八十年代為開發電腦媒介並使之商業化進行了首次嚐試。”雖然與數字語言有關的媒介技術的發展一直在為使用者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開辟道路,但直到與因特網連接的數據庫信息檢索係統得以簡化和標準化之後,才使公眾廣泛利用在線服務、達到以機器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新型交流成為可能,並展示出未來的數字電視通過因特網傳遞各種數字信號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