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是戰國時期的人。開始蘇秦來到秦國,向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秦王對此沒有興趣,最後旅費用完了,衣服也破了,蘇秦隻得回到洛陽家中。見蘇秦這樣狼狽,父母懶得同他講話,妻子隻顧織布,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給他弄點吃的,嫂子不但不給,還數落了他一頓。蘇秦很難過,於是立誌苦讀,研究兵法。有時看書看瞌睡了,他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自己繼續讀下去。後來,蘇秦學問有成了,遊說燕國、趙國,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成同盟,自己統領了六國的軍隊。有一次,他路過洛陽老家。蘇秦的父母,拄著拐杖,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裏,妻子不敢正眼看他,蘇秦的嫂子對他畢恭畢敬,蘇秦笑道:“嫂子,你以前瞧不起我,現在為什麼卻這樣謙卑?”嫂子說:“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哪敢像從前一樣?”“前倨後恭”指待人接物態度前後不一。

被“大材小用”的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21歲時,辛棄疾棄筆從戎,在家鄉組織義軍,配合朝廷的軍隊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長期轉戰在大江南北。由於他堅決主張抗金,43歲時,被投降派解職,長期閑居。1203年,64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第二年春天,宋寧宗要招辛棄疾到京城去,詢問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他的好朋友陸遊知道了,很高興,為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說:“大材小用古所歎,管仲蕭何實流亞。”意思是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樣的英雄人物,現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材料用在了小地方。“大材小用”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盡其才。

“萬裏長城”檀道濟

檀道濟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時,檀道濟當先鋒,仗打得很艱苦,占領洛陽時,抓了四千名俘虜。眾將想殺了他們示威,檀道濟說:“我們是來吊民伐罪的,怎麼能濫殺無辜呢?”把俘虜全都放了,為南宋軍贏得了民心。宋文帝七年,南宋軍在滑台受挫。文帝派檀道濟去救援,在壽張大破北魏軍,20多天打了30多場仗,終於進抵曆城(山東濟南)。後來文帝聽信讒言把檀道濟殺了。死時,檀道濟瞪圓著眼,把頭巾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自己的萬裏長城嗎?”檀道濟死後十四年,北魏軍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頭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著,不會讓他們這樣的。”“萬裏長城”原指長城,喻指國家的依靠。

“風吹雨打”的由來

杜甫在長安過了十年寄人籬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45歲的杜甫去投奔肅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後逃出,在彭原郡見到肅宗,被封為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三年後,關中大饑荒,杜甫的孩子被餓死了好幾個,生活難以維持,隻好棄官逃難到成都,在朋友幫助下蓋起了草屋,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有一次,杜甫在江邊散步,忽然聞到陣陣馨香,原來是江邊的楸樹零零星星已經開花了。杜甫歎道:“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沐猴而冠”的項羽

項羽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後來改學劍,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氣。項羽說:“讀書有什麼用,隻能記名姓而已。學劍也隻能抵擋一個人,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事。”後來項羽帶兵攻入鹹陽,殺了秦二世子嬰,燒了秦朝的宮殿,收拾了秦朝許多寶貝財物就準備回去。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個地方很險要,土地肥饒,可以建都稱霸。”項羽見宮殿都燒毀了,隻想著趕快還鄉,說:“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樣,誰會知道呢?”勸說的人歎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家說項羽像隻戴著帽子的獼猴,徒有虛名,果然不錯。”後來人們用“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沒有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