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概括:“武學必讀之書”
作者:薑尚
年代:商周
入選理由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的始祖。
背景搜索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隋書?經籍誌》注雲“周文王師薑望撰”,以後唐宋諸誌都承襲了這一說法。
薑望,又名呂望、呂尚,字子牙,俗稱薑太公,是商周之際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西周的開國功臣,齊國的始祖。他曾先後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在興周滅商的事業中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六韜》全書都是以太公答文王、武王之問的形式寫成的。然而從宋代開始,直到近代,許多學者經過考證,都認為這部書並非殷周時期的作品,而是後人托薑太公之名寫成的。
《六韜》之名,最早見於《莊子》,該書的《雜篇?徐無鬼》中記載戰國初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稱:“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版六弢。”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引晉司馬彪、崔譔注說:“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莊子?雜篇》一般認為是莊子門人或後學所作,時間不晚於戰國後期。這說明,《六韜》一書在當時已經存世。《漢書?藝文誌》儒家類著錄有:“周史六弢六篇”,唐顏師古注雲:“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弢字與韜字同也。”《漢書?藝文誌》把古兵書歸入其他類別並非僅此一處,而且《六韜》中有不少內容涉及政治問題,其觀點與儒家思想相近,因此把《六韜》列入儒家類也屬正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墓葬出土的漢簡中就有《六韜》等書,其中的《文韜》、《武韜》、《龍韜》等內容與今傳本《六韜》基本相同。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竹簡中,也有《六韜》的內容。這說明,此書在西漢前期即已廣泛流行。
從書的內容看,《六韜》中對騎兵有詳細的論述,而騎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到戰國時才興起。書中提到多種鐵製兵器,而我國曆史上鐵器的應用也始於戰國時期。再如,書中所提到的“將軍”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而國君因為災凶而避正殿以及將相分職等等也都是戰國以後的事情,這也說明《六韜》不可能是殷周之際的作品。另外,《六韜》全書文辭淺近,所述軍事訓練等問題也與戰國晚期的《尉繚子》等兵書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因而可以判定它們的成書時代也是大致接近的。
由此可見,《六韜》的成書年代約在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間。作者之所以假托“薑太公”之名,不過是想借重“名人效應”以廣流傳。事實上,當時冒充薑太公的作品並不在少數,後世所傳《太公金匱》、《太公兵法》、《太公陰謀》等書全係偽托,而且內容與《六韜》多有混雜。
作品快讀
《六韜》一書,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共計六十篇。所謂“韜”,與“弢”字相通,原指“弓套”,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為謀略。“六韜”就是指論述戰爭問題的六種韜略。全書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戰略、策略、軍隊建設、國防建設與國防動員、參謀與保密工作、軍事地理以及各種戰術問題,體係完整,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先秦時期兵學發展的集大成之作。下麵我們擇其要點分別加以介紹:
一、戰略問題
本書的第一卷《文韜》和第二卷《武韜》重點討論了戰略問題。書中特別重視在政治上戰勝敵人,對政治與軍事的相互關係有精湛的論述。
該書繼承孫子的觀點,認為“兵者,國之大事”,強調戰爭和軍事是關係到國家盛衰興亡的大事,必須服從於奪取天下、安定天下的戰略目標。同時,軍事目的的實現又必須以政治、經濟、外交等問題的解決為前提和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