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概括:武經七書之一
作者:黃石公
年代:東漢
入選理由
。《三略》是一部從政治與軍事關係上論述戰勝攻取的兵書,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
背景搜索
《三略》全稱為《黃石公三略》,曾被收入《武經七書》,是中國古代一部影響很大的兵書。
關於《三略》與黃石公及張良所受之書的關係,古代學者曾作過多種推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麵幾種:
其一,《隋書?經籍誌?子部?兵家類》著錄為下邳神人即黃石公撰。這種說法既將“圯橋獻履”故事指實,又將書名作了直解,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二,宋真德秀《西山文集》認為《三略》應當是張子房所受之書。此說隻是提出《三略》不會是薑太公呂尚所作,但對作者是誰,並未深究。
其三,明張居正(見《鼇頭七書?三略》轉引)、劉寅(見《武經七書直解?三略直解》)等認為《三略》本太公書,而黃石公或推演之以授子房。這種說法指認周初的薑太公為原作者,黃石公為解說者,更缺乏實據。
關於張良所受之書,《史記留侯世家》說得很清楚,乃《太公兵法》。據現代學者考證,這部《太公兵法》應即是流傳至今的《六韜》(參見張烈《〈六韜〉的成書及其內容》等文),所以《三略》並不是張良持有的那部秘籍。如此說來,圯上老人作此書的說法也就更不可信了。
那麼書名中的“黃石公”三字又該如何解釋呢?我們認為這是出於我國古人著書的特有習慣。古人尚古,更欲法古,因而托名先聖先賢之名所作的書比標明普通作者所寫的書更容易流傳,所以我國古代的偽書(作者隱匿本名而托名前人的作品)很多,有些偽書還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兵書中自然也不少,如《六韜》即是。《黃石公三略》也屬於這種情況。張良原本是一個隻知逞匹夫之勇的貴族少年,後來卻變成了開國君主的最重要的謀臣良師,而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將這種轉變導源於圯上老人的授書,所以圯上老人一直深受人們的景仰敬佩,再加上授書老人不僅舉止奇異,學識超群,更兼神機妙算,所言皆中,並托言自身即是穀城山下黃石,自我神化,因而他的神秘光環愈加耀眼,後人托其名著書就是很自然的了。今天我們在曆代書誌上還可以查到《黃石公陰謀行軍秘法》等一二十種,現存的也有《黃石公素書》等數種,這部《三略》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至於《黃石公三略》的具體成書時間現在也很難確考,以往曾有先秦說、秦代說、楚漢說、兩晉南北朝說等數種說法,近年學者們通過分析《三略》書中所反映的思想傾向及其所使用語言的時代特征、所引用諸書的流傳時代、作者著書立說的目的,及古籍上有關本書的記載等,認為《三略》當作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時期(參見許保林《(黃石公三略)淺說》)。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黃石公三略》是西漢末年或稍後的精通兵法、熟悉張良事跡的隱士因襲呂尚等兵家思想,並借用黃石公名義所作的一部很有成就的兵書,作者究竟是哪一個人或哪幾個人今已無從查考,準確的成書年代也很難確定。
《三略》成書後,先是以《黃石公記》一名行世,《後漢書?臧宮傳》中即收有《黃石公記》的引文,與今本《三略》文句幾乎完全一致。《三略》一名出現稍晚,但生活於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陳琳在《武軍賦》的賦序中已提到了《三略》,並把它與孫武、吳起的軍事著作及《六韜》相提並論。三國時期的士人引用此書時,也采用《三略》一名,如曹魏李康《運命論》即選用了此名。這一書名可能與原書分上、中、下三略,且《中略》中有:“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一語有關。至唐朝人們仍隨各自習慣分別采用兩名,《隋書?經籍誌》的有關著錄說明文字即是明證。宋以後人們才普遍取用《黃石公三略》一名,《黃石公記》之名漸不被世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