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製人以道,降心服誌,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鬥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
霸者,製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禦,則功難成。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軍勢》曰:無使辨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尼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聖王禦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製。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改。深曉“中略”,則能禦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
夫人眾一合而不可皮離,威權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駮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延伸閱讀
鏈接:張良拾履
張良在於博浪沙襲殺秦始皇未遂後,隱姓埋名,流亡下邳城。
一天,張良隨意閑遊,來到一座橋上,遇見了一位身穿褐衣的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故意將腳上的鞋甩到橋底下,衝著張良叫道:“年輕人,到下麵撿鞋去!”
二天,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哪裏受過平民般的使喚。他驚愕不已,真想教訓老者一頓。但轉念一想他畢竟是位老人,便強忍怒氣,把鞋撿了上來。
三天,誰知老人非但不接,反而伸出腳來,說:“給我穿鞋!”張良的隱忍力確實驚人,竟然跪在地上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含笑不語坦然受之,又竟自轉身離去。他的神態、氣度令張良大為震懾,盯著老人遠去的背影,不知所措。
四天,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轉了回來,說:“你這個年輕人可堪造就。五天後黎明時到這兒來與我會麵。”張良暗自詫異,恭恭敬敬地跪下回答道:“是。”五天後張良如約前往,沒想到老人提前到了,一見張良就怒氣衝衝地說:“與老年人相會卻遲到,這是什麼道理?”老人隨即離去,並叮囑說:“五天後早些來。”
五天,又過了五天,雞鳴時分張良又來赴會,可老人還是先到了,不僅再次責問他為什麼遲到,更命令道:“五天後再早點來。”這次張良不敢懈怠,還沒到半夜便到了橋上。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該這樣。”然後便拿出一部書交給張良,說:“你讀通了此書便可以作帝王的老師了。
六天,十年後天下將亂起兵興。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言罷便飄然而去。天亮後張良才知老人授與的乃是兵家秘籍《太公兵法》。日後張良認真研讀此書,並憑著它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而老人臨別時關於天下大事的預言也一一應驗,張良十三年後果真在穀城山下找到了一塊黃石,遂取回去供了起來,死後亦與黃石合葬在一起。
這個故事曾在中國社會上廣泛流傳,那位高深莫測的授書老人也被人們尊稱為黃石公,《黃石公三略》一名中的“黃石公”指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