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概括:主張以將之道為核心

作者:諸葛亮

年代:三國

入選理由

萬古謀臣諸葛亮之作。

背景搜索

《將苑》,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它與《便宜十六策》均傳為諸葛亮所撰。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14歲時,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投靠劉表,後入隆中(今湖北襄陽縣)隱居。諸葛亮隱居時,潛心詩書,關注天下大事,自比管仲、樂毅,時人稱為“臥龍先生”。

公元207年,劉備兵敗後流亡到荊州,極力網羅人才。經諸葛亮的好友徐庶介紹,劉備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諸葛亮在茅廬中為劉備剖析天下大勢,提出了先取荊州,繼占巴蜀,東聯孫權,北抗曹操,三分天下,然後再北伐中原,統一中國的策略。

諸葛亮初出茅廬,即指揮軍隊在新野一帶以少勝多,用火攻連續兩次大敗曹操軍隊。接著,又東聯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以幾萬人馬大破曹軍幾十萬人馬。之後,又協助劉備取得荊州、益州,最後輔助劉備在蜀稱帝。劉備死後,諸葛亮又輔助後主劉禪,苦心經營蜀中,並多次北伐魏國,最終死於五丈原軍中,諡為忠武侯。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文治武功,他都有很高的造詣。諸葛亮輔助蜀漢27年,先後擔任過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等職。劉備死後,後主又封他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大事。豐富的政治實踐和長期的戰爭生涯,使諸葛亮無論是在治軍、戰爭、治國、外交等方麵,都獲得了大量的經驗教訓,因此,諸葛亮著述頗豐,而且流傳極廣,《將苑》與《便宜十六策》就是諸葛亮眾多著述中的兩部。

《將苑》以為將之道為核心,展開論述,全書共50篇,約5000字,內容涉及擇將之道、為將之道、用兵之道、取勝之道等多個方麵。

《將苑》的《將材》、《將器》、《後應》三篇,主要論述了將的類型。在《將材》篇中,根據將帥的不同特點,概括了九種類型的將才,它們分別是: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在《將器》篇中,則根據將帥能力和作用大小的不同,把將帥分為六種: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在《後應》篇中,則又根據將帥在具體作戰中所采取的方法而把他們分為三類:一是智將,能料敵先機,輕取勝利;二是能將,能在與敵人的短兵相接中戰勝敵人;三是下將,在未卜勝負的情況下帶兵蠻幹。

《將苑》的《兵權》、《將誌》、《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將誡》、《善將》、《將情》等本書中的絕大部分篇章,著重論述了為將之道,主要包括為將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必須克服的弊病。如《兵權》篇論述了掌握兵權對於將帥的重要性;《將誌》篇論述了為將之人必須一心一意、以身報國;《將剛》篇論述了為將者必須處理好剛柔間的關係;《將驕吝》篇勸告為將者切不可驕傲、吝嗇;《將誡》篇詳細論述了將帥在引兵打仗時必須注意的種種事項,等等。而該書的《將弊》篇則著重論述了為將者必須避免的八種弊病:一是貪得無厭,二是嫉賢妒能,三是聽信讒佞,四是無自知之明,五是猶豫不決,六是沉湎酒色,七是奸詐怯懦,八是巧言無禮。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在《將苑》的《習練》、《腹心》、《擇材》、《戰道》、《察情》、《整師》、《勵士》、《便利》、《地勢》等篇中則具體介紹了將帥們應該采取的帶兵和用兵之道。如《習練》篇中強調了訓練士兵對於獲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擇材》篇指出應把軍隊中的士兵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長分為報國之士、突陣之士、搴旗之士、爭鋒之士、飛馳之士、摧鋒之士六類;《戰道》篇具體介紹了在叢林中作戰、在山穀中作戰、在水中作戰、在夜間作戰的種種方法;《察情》篇具體介紹了考察敵情的方法;《便利》篇則介紹了在不同地形地勢下應該采取的作戰規則,等等。

此外,《將苑》中還涉及到一些與擇將、用兵有關的其他方麵的內容,如《知人性》篇介紹了七種觀察人的好壞的辦法;《出師》篇論述了國家麵臨危難時國君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措施;《假權》篇則重申了“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規則;至於該書的最後四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則具體介紹了對付這四類民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