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概述
品德,即德性、道德品質,亦即個人的道德自我、道德人格。因此,品德是道德行為者的心理特征、內心狀態。從字源來看,也是如此:德的基本部分是右半部,從直從心,古代寫作“惪”,指一個人的內心狀態。
品德是個體道德行為所表現的心理特征,更確切地說,是個人在長期的、一係列的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特征。黑格爾說:“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就說他是有德的;隻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做了一兩次好事便說他品德好;同樣也不能因為做了一兩次壞事便說他品德壞。
我國古代注釋家把“德”注釋為“得”,認為德是按照道德規範去行事而心有所得:“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利於心者也。”即,品德也就是道德由社會外在規範向個體內在心理的轉化,也就是道德規範在個人行為中的實現。
清華大學的校訓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品德的形成
一、道德從哪裏開始
人的品德是如何產生的,究竟是“先天”就具有的,還是“後天”發生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曆來就有爭議。“先天”發生論把人的品德歸因於某種“先天”或先驗的因素。如中國戰國時孟子的性善論,就是把人的道德看成人們本性中先驗的固有的東西。《孟子·告子上》中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在他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有四個“善端”,即所謂“恭敬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就是人把所謂先驗的“善性”、“善端”加以發揮、擴充的產物。遺傳決定論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把人的品德完全看作是由生物遺傳所決定的。認為人的品德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被決定了,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隻能延遲或加速這些先天遺傳能力的實現,而不能改變它。如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說過:“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後天”發生論認為,人的道德是在後天發生的,是教育、後天經驗、環境影響等的結果。如,先秦時荀子就提出了“其善者,偽也”的思想,認為人性與生俱來就是惡的,善的德性不是天生就有的東西,而是“教使之然也”。美國行為主義者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進行教養,任意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法國唯物主義者霍爾巴赫指出:“人的各種惡行和美德,他們頭腦裏充塞的各種謬誤和真理,他們所養成的各種可褒或可貶的習慣,他們所獲得的各種品質和才能,我們應當在教育中去尋找它們的主要來源。”洛克的“白板說”強調人的道德是在後天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環境決定論把人的品德形成發展看作是不變環境的消極產物。他們誇大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完全否定生物遺傳的作用,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德性則由於先做一個一個的簡單行為,而後形成的……由於實行公正,而變為公正的人,由於實行節製和勇敢,而變成節製和勇敢的人。”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說:“人是環境的產物,他一生的每一時刻中所處的環境使他成為怎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在現代,提起個體品德的發生與發展,人們立刻就會注目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兒童道德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生發展論,以及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皮亞傑在《兒童道德判斷》一書中指出,個體道德發生的問題,乃是“道德從哪裏開始”的問題,也就是在什麼條件下和什麼時候“學會遵守”道德規則的問題。當個人開始學會遵守一定的道德規則之時,道德在個人身上就發生了。皮亞傑等人的研究證明,人之初無所謂道德或不道德,其行為是本能衝動的結果。上述理論作為對個體道德發生發展的研究成果,不僅為道德發生學的科學研究開了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個體道德發生發展的某些機製和規律,而且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個體道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後天發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獲得和形成的一種社會規定和個性素質。馬克思主義認為,遺傳是先天的東西,環境和教育是後天的東西。先天的遺傳對於人的品德來說,隻是提供了形成發展的可能性,而不能決定形成發展的現實性。對於人的品德形成發展的現實性,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的社會條件與社會關係,即包括環境、教育、個人社會實踐在內的多方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