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德形成與發展的特點
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第一,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中形成的。品德這種個體道德現象,是社會經濟道德關係的反映,是一定社會向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在個人身上的內化,它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受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教育等的製約和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個人是什麼樣的,還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在他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品德好壞的,隻有當他進入社會生活後,麵對現實的經濟關係和道德關係,經過社會的教育,才能逐漸形成一定的品德。反之,離開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就如同“狼孩”,不可能形成人的道德品質。
以與個體品德形成關係最密切的家庭為例,一般認為,個體品德的形成在嬰兒期已經開始,家庭成為個體的“第一道德課堂”。在嬰兒期,孩子伴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開始以不同方式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這時作為教育者的家長一般會區分孩子的哪些要求是他實際需要的,而哪些是違背道德原則、於道德生長不利的,前者盡力滿足,後者則斷然拒絕。例如,有的嬰兒常常把自己喜歡的物件統統占為己有,不準任何人碰一碰,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在無形中培養自私的心理。心理學家弗洛姆看到了家庭成員對幼兒品德的影響作用。在家庭中,幼兒在與家庭成員的接觸過程中,看到行為榜樣就仿效著去做,因此而受到表揚或批評,受到寬容或譴責,由此獲得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樣,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並和一定的道德行為建立起一定的聯係。如孩子看到兄長偷吃東西、打人,受到父母批評,而看到哥哥幫助妹妹係鞋帶,把大梨讓給妹妹時,則得到父母的讚許。這些批評和表揚,會在他們的腦海裏留下深刻的道德行為印象,產生感性的道德認識,並模仿那些受到表揚的行為,不做那些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逐漸地就形成“幫助人好、欺人壞”等觀念。兒童的一些不良品質有時也是由家庭塑造的。例如撒謊,往往由家長簡單粗暴的教育導致。如果孩子做錯事承認了,反遭一頓打,而編了謊話,反倒避免了挨打,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說真話挨打、說假話安全的心理,養成不誠實的品質。因此,個體品德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離開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教育等客觀環境的影響,品德是不可能產生的。
第二,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個人的主觀努力而形成的。品德不是人消極地適應社會環境和被動地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產物,而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經過個人的主觀努力,自覺地鍛煉和修養的結果,品德的產生是一個自覺認識和行為選擇的過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社會條件中,離開了社會實踐,離開了主體的自覺意識和刻苦努力,同樣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社會所要求的品德。